涟水县推进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践
时间:2023-05-22 09:02 来源:涟水县政府办公室 字号:默认

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涟水县充分发挥支出型临时救助在“救急补缺”中的“应急性”“过渡性”和“补充性”的“三性”功能,帮助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家庭经济收入发生刚性支出且人均实际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补齐社会救助工作短板,使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救助、精准救助、应救尽救,有力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一是坚持制度先行,精心细化五个标准。制定出台《涟水县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在覆盖范围、准入条件、收入扣减标准、经办程序、救助标准、救助方式等5方面进行明确细化,切实提高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及救助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基本做到支出型临时救助范围全覆盖。为增加支出型临时救助资金额度,提升救助能力,涟水县将支出型救助资金列入县级、镇(街)财政预算,并通过发放临时救助金、发放实物、提供转介服务等,丰富救助内容。

二是坚持便民惠民,精心优化两道程序。前移窗口先行救助。各镇(街)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用于急难型困难群众“先行救助”。2022年7月,将月低保标准4倍以内的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各镇(街),及时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压缩材料减证便民。运用政府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减少可查可验的申请材料,申请对象只需提供“一证一书”即可办理支出型临时救助,极大提高救助工作效率。

三是坚持筑牢屏障,精心实施两大项目。聚焦防范支出型困难群体致困返贫,着力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改善基本民生筑牢安全屏障。设立“涟康保”项目,救助后仍然困难的大重病患者家庭,统一转介“涟康保”服务进行救助,落实二次救助政策。设立“防返贫”项目,对所有支出型临时救助和“涟康保”项目救助后的对象,统一转介至“防返贫”项目进行救助。

四是坚持综合联动,精心健全三项机制。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全县2200多名民政民情直报员、网格员将救助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及时核实辖区内居民遭受突发事件、患重病等导致家庭产生大额支出的特殊情况,实现对困难对象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多部门之间联系,强化大数据在支出型临时救助领域的运用,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健全转介服务机制。针对特定对象群体,在用足用好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政策后,仍然不能解决生活困难的,及时协调相关部门提供转介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