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州市以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为重点、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支撑,与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相结合,按照“一年建服务阵地、两年提服务效能、三年全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聚焦民生需求、做强站点管理、培优专业人才、做实服务项目,护航乡镇(街道)慈善社工站高质量发展。
坚持“政策+保障”,打牢组织链。探索“政府+市场+慈善”提供N项服务的“泰州模式”,聚焦民政主责主业,通过派驻社工协助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等事务性工作,使服务方式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变为“物质+服务”的综合型服务。明确将慈善社工站经费支出列入乡镇(街道)财政预算,统筹运用福彩公益金、慈善资金,累计投入资金1386万元,发放建设补贴162.7万元,筑牢基层治理组织链。
打造“阵地+品牌”,延伸阵地链。整合现有资源支持社工站服务体系建设,部分镇街社工站将服务对象由民政服务对象向社区居民进行延伸、由民政工作向社区基层治理延伸,扩大基层服务半径。,在“老小残特”关爱帮扶、社区治理等领域,探索打造“一镇街一特色”的社工服务品牌,形成了“靖城社工”“悦动三水 爱架四桥”“星桥汇聚 专业共融”“乐享城南”“益童成长”等初具规模的特色亮点服务品牌,累计开展个案服务2648个,社区活动3438个,入户走访50250人,总服务89820人。
实施“培育+引导”,夯实人才链。在社工人才配备上提出“1+1+X”的模式,即每个乡镇(街道)社工站配备1个站长、1个副站长、X个驻站社工,配齐社工专业人才,发挥专业才能,常态化开展社会救助、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等服务工作先后实施“凤城社工”云课堂培训项目、“彩虹桥”社工督导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开展社工免费培训超11万人次,培养本土社工督导人才12名。各地也陆续出台社区持证人员津(补)贴制度,通过行政手段引导社工嵌入民政服务领域,为镇街社工让渡发展空间。
整合“服务+资源”,完善项目链。依托社工站“五社联动、群众点单”模式,精准识别对象、精研各类政策,发现服务对象个别化、特殊性需求,因人施策、分类管理,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点对点帮扶。全市社工站承接服务项目285个,实现了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社区建设等领域的精细服务全覆盖。推动镇街社工站与镇政府(街道办)形成互联互动,按照服务、治理、民生等三大类型,以社工站点“一根针”穿好各部门服务“千条线”。目前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12个,链接各类慈善资源240.76万元,联动志愿者400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