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征程,常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盯省服务业发展“775”产业新体系布局,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根据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综合评价名单,常州共有12家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12家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7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入选,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聚焦示范创建 推动集聚发展
自“十二五”以来,常州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增效,推动服务业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新跨越。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常州已培育形成19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涵盖科技服务、检验检测、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数字产业、文化旅游等多个类别,带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本轮全省组织开展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综合评价工作中,江苏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服务集聚区、常州津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常州科教城服务业集聚区、常州市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排名位于全省前列。
常州深入实施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分类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加强集聚区培育扶持,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库,通过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认定的市级服务业集聚区等给予奖励。截至目前,常州市已培育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25家。引导集聚区做大做强,坚持高端化、融合化、创新化发展,高端资源导入、高端人才引进,着力形成一批具有独特优势和影响力的服务业载体,进一步提升集聚区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创新集聚区运营管理,推动打造一批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展示交易、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对集聚区培育和发展的支撑作用,助力集聚区集约高效发展。
聚焦产业前沿 提升发展能级
领军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常州以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主体能级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壮大规上企业为抓手,从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生态位”企业入手,突出市场导向,着力培大引强,培植具有“链主”地位的领军企业。“十四五”以来,常州共有15家企业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在本轮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综合评价工作中,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常州企业位居名单前列。
加强领军企业引育。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通过进行市级区域性总部企业认定并给予配套奖励,鼓励服务业领军企业在常设立综合性、功能性、地区性总部,培育壮大总部企业集群。加强本土成长型企业培育扶持,近年来已培育市级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20家。强化骨干企业培育,常州近年不断加强服务业规上企业培育库建设,积极促进服务业企业“小升规”“下升上”“个转企”,通过加强企业成长全周期综合服务,着力推动中小企业增能升级。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引导企业跨界融合创新、业态模式和服务创新,鼓励企业创造新需求、新市场,鼓励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服务业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
聚焦赋能实体 推进两业融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突破和创新应用,对服务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不断加强,两业融合趋势愈加凸显。近年来,常州依托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在省两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评选中,常州共有43家单位上榜,“传统制造+服务投入+服务产品”的两业融合常州模式日益成熟。在本轮省“331”综合评价中,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苏文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围省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试点企业,常州天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试点区域,入选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常州天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
“十四五”时期,常州将继续全力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产业融合延伸布局,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集成化融合、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融合、生命健康制造和服务融合、新型纺织服装与新消费服务融合等“两业”深度融合优势领域,促进重点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紧抓数实融合发展机遇,强化数字经济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服务行业迭代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对行业有影响力的“两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培育服务业发展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