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豚”先知,是长江南通段生态环境修复最有力的证明。
南通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66公里。近年来,南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以“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勇争上游”的目标定位,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追根溯源、控源截污”,筑牢长江生态保护屏障,协同推进沿江生态修复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守护出江入海生态屏障,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
作为江苏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南通始终严守环境准入门槛,打造沿海“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标杆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发展,以环境治理创新和生态修复保护倒逼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如今,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全国典范,成功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座“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滨江之城正在江海大地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好不好,动物最先知道。江豚、豹猫、獐、遗鸥等珍稀动物频现,是对南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最好佐证。
为守护碧水蓝天,南通先后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项目2600余项,创新推行排放大户友好减排、无异味园区建设,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柴油货车1万余辆,降尘量均值1.9吨/平方公里·月,全省最优。陆海统筹的河口海域综合治理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完成17个农田排灌系统、68家200亩及以上池塘养殖场生态化改造,实施8.99万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
2022年,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同时,南通加快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定值定量管理,探索排污总量与环境质量挂钩分配机制。出台《南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年内完成重点项目739项,省级重点项目完工率在全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