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着力服务“六稳”“六保”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09-08 16:51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抓手,也是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手段。8月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 着力服务“六稳”“六保”的实施方案》。这个《实施方案》已经在省政府网站上发布。经省政府领导批准,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解读《实施方案》。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省政务办主任徐光辉同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世祥同志,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同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顾潮同志,省商务厅副厅长朱益民同志,省政务办副主任李晓雷同志,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徐永康同志。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一是请省政务办主任徐光辉同志发布新闻;二是请媒体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现在,请省政务办主任徐光辉同志发布新闻。

徐光辉(省政务办主任):各位新闻媒体的新老朋友,大家好!感谢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江苏“放管服”改革和政务服务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部署要求,省政务办会同省有关部门在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 着力服务“六稳”“六保”的实施方案》,文件经省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省政府办公厅于2021年8月30日印发实施。为了让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实施方案》的精神,举办这次新闻发布会,同时将近年来江苏“放管服”工作推进情况,也一并向媒体记者朋友们作一个通报。

一、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 服务“六稳”“六保”总体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强调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国务院已连续第9次围绕“放管服”改革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抓手,“放管服”改革要继续“啃硬骨头”。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国务院办公厅对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中,江苏连续5年名列前茅。我省营商环境总体水平持续保持在全国前列,市场主体总量、增量位居全国前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放管并重,一体有效推进,着力服务“六稳”“六保”:一是审批更精简。去年以来,省政府取消行政权力事项57项、承接和下放29项,精准赋予自贸试验区省级管理事项303项、赋予开发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省级管理事项14项。在全国率先对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进行清理规范,由原18个部门75项,精简为14个部门46项,精简38.7%。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自7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对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和地方层面设定的1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实施“证照分离”改革。目前,江苏现有市场主体1334.5万家,其中企业385.1万家。二是监管更有效。我省始终坚持放管结合、并重,一体有效推进。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7个方面22项措施。我省已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李克强总理对此专门批示肯定。17个部门建立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35个部门明确采取对严重失信主体的惩戒措施。“互联网+监管”系统已全面实现与国家、13个设区市“互联网+监管”系统互联互通,上线全省监管事项目录清单2670项、实施清单6.5万项,汇聚监管数据3.5亿条。三是服务更便利。推出“苏服办”政务集成服务品牌,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全覆盖,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热门服务应用2645个,月活跃用户4208万,92.5%的审批事项可在网上办理。以企业和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今年重点推进新生儿出生、就业登记、结婚、退休、身后、军人退役、开便利店、开药店等高频事项,9月6日人民日报作了报道肯定。开通“一企来”企业咨询服务热线,遴选4000名“政策专员”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菜单式”涉企政策咨询,满意度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放管服”26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放管服”26条的总体考虑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运用“放管服”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紧扣服务“六稳”“六保”,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综合监管”,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啃硬骨头”,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努力把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为推动我省经济长期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为此,以改革的办法和直达的方法,提出26条针对性政策和操作性措施:围绕进一步推动优化就业环境,提出持续降低就业门槛、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壮大发展新就业形态;围绕进一步推动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提出健全惠企服务机制、规范提升中介服务、切实改进认证服务、优化涉企审批服务;围绕进一步推动扩大有效投资,提出持续提高投资审批效率、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围绕进一步推动激发消费潜力,提出清除消费隐性壁垒、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围绕进一步推动稳外贸稳外资,提出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着力推进通关便利化、深入清理规范口岸收费;围绕进一步推动优化民生服务,提出创新养老和医疗服务供给、提高社会救助精准性、提升利企便民服务水平;围绕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出加强取消和下放事项监管、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突出重点领域依法监管、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围绕进一步完善有效联系和科学评价机制,提出健全常态化联系机制、规范营商环境评价、建立企业和群众评价机制;围绕进一步加强组织实施,提出担当负责强推进、协调攻坚抓落实。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促改革稳增长。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惠企服务机制,建设“苏企通”平台,优化涉企审批服务,实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切实改进认证服务;消除消费隐性壁垒;持续提高投资审批效率,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扩大有效投资实物量;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便利外资企业准入,着力推进通关便利化,深入清理规范口岸收费。二是惠民生保稳定。优化就业优先政策环境,壮大发展新就业形态,实行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登记承诺制,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创业信贷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高频民生服务便利化,重点推进深化“一件事”改革、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网通办”,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三是强监管优服务。坚持一体有效推进“放管服”改革,落细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创新和完善协同监管、信用监管、智能监管;突出重点领域依法监管;倡导和推动“无接触服务”,建立企业和群众评价机制。

三、下一步贯彻落实的总体安排

“放管服”26条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我们将积极发挥省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压实工作责任,切实将文件要求落到实处。一是坚持统筹兼顾抓落实。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突出稳定和扩大就业、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高水平扩大开放、保障基本民生、常态化疫情防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等重点领域,扎实做好助企纾困、稳岗就业、复工复产等工作,以精准有效的改革举措和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运行机制,建设省政务中台,推动数据供需精准对接,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切实提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便捷度。着力清理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限制,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立足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推进集成改革,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坚持放管并重抓落实。一体有效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各领域改革有机衔接、协同推进、系统集成,在巩固现有“互联网+综合监管”改革覆盖面的同时,更加注重精准性、有效性,强化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全面提升协同监管、信用监管、智能监管水平,实施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监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近期,省协调办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对“放管服”26条进行细化,编制办理事项,优化办事指南,明确适用范围、办理方式、材料要件等,通过“一网通办”和政务服务大厅,线上线下结合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落实。

这就是今天向新闻媒体朋友通报的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服务“六稳”“六保”实施方案,也就是“放管服”26条的主要内容,以及文件出台之后,我们采取的一些落地落实安排,也希望新闻媒体朋友持续地关注江苏“放管服”改革工作,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以及提问哪位负责人。

工人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提给人社部门领导,在助力“六稳”“六保”中围绕职业技能培训,我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效果?谢谢。

顾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感谢记者朋友对人社工作的关心关注。“六稳”“六保”首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基。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今年我们在出台“十四五”高质量就业规划的同时,首次编制了技能人才五年发展规划、技工教育五年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以培训为抓手,以技能为底色,努力形成“有技能,好就业;长技能,就好业;高技能,就业好”的良性循环。今年1-8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4.7万人,同比增长10.96%,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8月末,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2%,也是历史较低水平。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就业重点群体,构建送培训、保就业链条。进一步优化就业补助资金支出结构,全面推行政府购买公共培训服务制度,围绕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退捕渔民等群体,足额安排培训资金,完善培训补贴政策,精准开发培训项目,实施重点群体免费培训行动,支持低收入人口所在家庭“两后生”就读技工院校,享受国家免学费和奖助学金政策,以培训赋能,凭技能就业。今年以来,全省共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87万人次,支出培训资金18.4亿元。初步调查,重点群体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7%,先后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9.66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近20万人,有力筑牢了重点群体就业防线。

二是聚焦高技能人才,构建提技能、稳就业链条。进一步对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通信行业、康养职业技能培训等专项行动计划,广泛运用“互联网+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线上线下培训有机融合。针对需要提升技能的职工,创新发放电子职业培训券,发布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开展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今年以来,全省新增新型学徒培训2.7万人,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200余人。针对需要专业技能的职工,持续开展以工代训,发放以工代训补贴8.72亿元,帮助143万名职工稳岗提技,惠及企业10.9万家。针对需要技能评价的职工,探索建立新职业新工种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先后开发了信息安全测试员等15个行业评价规范和电子商务师等4个评价题库,今年全省技能人才参加评价69.3万人,其中59.3万人获证,高技能人才获证人数达到了16万人。

三是聚焦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构建给补贴、促就业链条。进一步创新政策供给,省本级安排专账资金3.67亿元,支持各地大规模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关注支持文化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物流等行业企业,有力释放惠企利民效应。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提升服务效能,简化办事手续,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用工作的“贴心”换来企业的“省心”。调查显示,企业对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的满意度达到98.6%,65.3%的企业认为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有助于企业避免或减少裁员,32.9%的企业表示受益于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新增了招聘岗位。上述举措较好地实现了对冲疫情影响、助力援企稳岗、提振职工信心的政策预期。谢谢。

现代快报记者:请问一下市场监管部门,《实施方案》中明确优化涉企审批服务相关要求,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市场主体登记机关,能否介绍一下在这方面有哪些相关举措?

徐永康(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凡是涉及到经营活动都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也是通常说的要办“营业执照”。近年来,围绕“程序最优、材料最简、速度最快”目标,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在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当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开办和注销,也就是进口和出口,我们也一直把“优化进口”和“畅通出口”作为工作重点,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服务对象获得感和满意度。企业开办和注销也是省定“精品一件事”改革重要内容。下面,我从两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个解读。

在优化企业开办方面。一是着力深化“一网通办”服务,牵头打造企业开办“全链通”平台,在已实现企业设立和公章刻制、银行开户、发票申领等4个环节“一网办理”基础上,今年又推出社保登记、公积金缴存等2个环节纳入线下“一窗”线上“一网”办理,目前我省企业开办平均用时已压缩至1.51天,这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二是着力加快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在南通、苏州、连云港等地试点开展住所(经营场所)申报信息在线核验工作,通过网上相关信息核查,申请人可提交“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信息申报承诺书”办理登记,无需提交房屋权属凭证和租赁协议等材料,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近期,又批复南京等7个市开展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改革试点。这个大家很好理解,原来讲的是“一点一照”,现在是“一照多址”,特别在一个县域里边,或者在一个区域里边,实行这样一个改革,方便了企业的创业开业。三是着力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在连云港自贸片区率先开展试点,推动商事登记由审查登记模式向行政确认模式转变,申请人需要准备的材料从过去的十几项减少到现在的两项,企业开办线下登记实现“即时确认、立等出照”,极大提高了审批效率,目前这项改革正在苏州、南京自贸区进行推广。

在畅通市场主体注销方面。一是积极推进注销便利化改革,在减程序、减材料、减成本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实现除上市股份公司之外的市场主体简易注销全覆盖,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从过去的45天压缩到现在的20天。二是聚焦难点堵点问题畅通退出渠道,认真梳理市场主体在退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股东无法或者不能召开股东会会议、股东失联、营业执照公章遗失、股东(出资人)已注销或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已关闭等情形,有针对性地出台解决方案。也就是在过去的企业注销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我们进行了梳理,也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三是大力开展经营异常企业强制退出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由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法院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将失联、长期停业未经营等吊销未注销且超过3年的企业纳入强制退出试点范围,由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市场主体退出公益诉讼的主管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强制清算,清算费用由地方财政建立专项基金予以保障。目前,试点工作在宿迁取得积极进展。谢谢大家。

江苏交通广播记者:发展改革部门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请问你们今年以来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六保”“六稳”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张世祥(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谢谢你的提问。今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主要突出“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发挥投资的“压舱石”作用。通过优化政策,推动银企对接,保证投资的稳定增长。1-7月份,全省投资增长8.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3.5%,高于全省平均的5.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建立省级领导同志联系和服务重大项目制度,推动重大项目稳步实施,上半年全省220个重大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实现“双过半”,超过时序进度。

二是注重发挥降本的“减负担”作用。完成了输配电价的成本监审,从今年年初下调大工业、一般工商业电价,与第一监管周期相比分别降低4.55分和0.46分,预计今年将减少工商业用户用电成本超过150亿元。与此同时,降低重点领域准入门槛,今年起全面放开用电电压等级10kV及以上用户进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参与用户全省达到8.1万多家,电力交易量将达到3500亿千瓦时左右,这是全国31个省份当中最多的,通过交易可以另外相对降低2分多。

三是注重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按照《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全面落实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调整区域节能审查评估制度,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4月份开始,在全省开展“‘信易贷’全省行”行动,引导各类资源投向优质诚信中小微企业,截至8月底,江苏省“信易贷”平台累计注册企业82.4万家,当年新增授信总额2695亿元,其中信用类贷款461亿元,占比17.1%。

四是注重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这个评价是指营商环境,从2019年起,在全省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推动各地竞相深化“放管服”改革,全省开办企业时间已经压缩到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压缩在1个工作日,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南京等5个城市和江北新区去年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苏州、南京、常州、无锡获评“优异”,也就是在全国最先进行列,南通和江北新区获评“优秀”。

五是注重发挥法治的“固根本”作用。会同省相关部门认真做好《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工作,今年年初,组织制定82项贯彻落实的具体任务分工,目前正在全面推进。与此同时,配合省人大深入开展法治调研,在7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条例》出台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供了强有力法治保障。与此同时,《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已于今年3月实施,《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于今年10月由苏州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二审。

总体上看,各个方面工作都在积极有序推进,我们将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刚刚印发的“放管服”26条,确保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的11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谢谢!

我苏网记者:今年以来,全省商务系统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六稳”“六保”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什么样的成效?

朱益民(省商务厅副厅长):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关心。今年以来,全省商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重点围绕推动“稳外贸、稳外资”,深入开展“保主体、促两稳”行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外资“促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重大外资项目省领导挂钩联系、外商投资投诉、外资企业政企协调服务等工作机制,推进重大外资项目招引,制定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鼓励政策。成功举办首届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全面深化与日韩产业合作,稳定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发展外资总部经济,累计培育29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今年前7个月,全省实际使用外资177.6亿美元,同比增长30.1%,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二是聚焦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推动外贸“稳增长、提效益、增后劲”。联合省相关部门制定《关于促进全省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重点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组织召开跨境电商发展大会,启动“江苏优品· 数贸全球”专项行动,成立公共海外仓服务联盟,与亚马逊全球开店等重点平台在推动出口产业集群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今年1-7月,全省外贸进出口实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出口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3%,进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三是聚焦开放平台创新,推动载体“促改革、探新路、作示范”。积极推动赋予自贸试验区第二批省级管理事项和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省级管理事项。《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立的113项试点任务已经落地97%。探索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试点。深入推动开发区区域评估。联合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第一批实践案例,涉及职能配置优化、机构精简优化、人事薪酬制度等6大类制度创新改革成果。目前,全省15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创造80%的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继续发挥“稳外贸、稳外资”重要支撑作用。谢谢!

中国江苏网记者:请问一下民政厅领导,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请问我省低收入人口具体指哪些人群?如何开展认定和动态监测?

戚锡生(省民政厅副厅长):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动态监测和建立常态化的救助帮扶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措施。全面实现小康以后,我们在现代化征程中,还存在着一部分困难群众,把这一部分困难群众找出来、认定出来,针对不同群众不同的困难情形,采取相应的救助帮扶措施,使他们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把这部分困难群众稳住了,“六稳”“六保”就有了兜底保障的基础,也是贯彻“放管服”26条提出的“提高社会救助精准性”要求的具体措施。

前段时间,民政厅和有关部门做了一些工作,经过省委、省政府同意,12个部门联合制定发文《江苏省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暂行办法》,3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省里还专门召开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目前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正在积极稳妥开展。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江苏提出四类人群低收入人口,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群、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这四类人群。前两类人群低保对象和特困人群这几年都有认定,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有96.3万人,不需要再认定了。现在要开展认定的主要是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什么是低保边缘家庭呢?低保边缘家庭是指不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条件,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不高于当地低保标准1.5倍,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是指不符合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条件,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户籍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扣减认定的医疗、教育、残疾康复和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后,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年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家庭。认定办法里面对各类人群都有明确界定。

如何来开展认定和动态监测呢?这个《办法》里面都有规定,我简要介绍一下。低收入人口认定遵循申请、受理、审核、确认等基本程序。已确认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不再重复认定。对于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集中认定,通过申请审核一批、监测发现一批、摸底排查一批等方式,重点瞄准原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近年来申请低保未通过和动态管理退出低保的对象、残疾人家庭、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家庭、重病患者家庭、遇到急难事项或意外事故的家庭等,组织乡村干部、社区网格员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发动,认真细致摸排,及时开展认定。

简单地说,就是线上比对、主动发现,通过网上跟各个部门信息比对以后,主动发现困难低收入人口。另一种形式,就是线下摸排,帮助困难群众申请。在这个摸排认定的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放管服”要求,简化程序、缩短时间,下放确认的权限,原来由县一级下放到乡镇街道进行认定,另外简证明,推行“一证一书”,也就是一个身份证一个承诺书就可以申请的做法,贯彻推进“放管服”改革。

下一步,我们将把认定出的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及时录入到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加上已有的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数据等信息,形成我省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并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日常走访、随机抽查、数据比对,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对已经纳入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重点监测相关社会救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还存在其他方面的生活困难;对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重点监测其是否符合相关救助条件。一旦符合救助条件,则立即启动救助相关工作。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对现有政策进行研究梳理,进一步调整优化,进一步研究还有没有新的政策能够帮助到低收入人口,同时发挥社会力量慈善救助作用,形成救助合力,确保兜住兜牢兜好民生底线,着力服务好“六稳”“六保”大局。

我就介绍这些,再次感谢新闻媒体朋友对民政工作的关心支持。

新华日报记者:刚才,在介绍“放管服”26条主要内容的时候,提到我们要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啃硬骨头”,我想问一下省政务办领导,我们有哪些具体措施来“啃硬骨头”?

李晓雷(省政务办副主任):谢谢新闻界的朋友。刚才徐主任对“放管服”26条作了全面解读,以及贯彻落实26条的下一步重点安排。就如何“啃”下企业群众办事创业难点堵点“硬骨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加大赋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力度。推动赋予自贸试验区的303项和联创区的14项省级管理事项落地落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通过“一网通办”和政务服务大厅的线上线下结合,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聚焦人才申报、科技融资和贸易通关等高频事项重构业务流程,简化程序,提供便捷高效服务;适时组织对省级管理事项赋权运行情况及效果评估评价,促进赋权事项顺畅高效运行。逐项制定监管措施,强化审批和监管联动,落实监管责任,确保赋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管得住。

二是着力深化“一件事”改革。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省级统筹、综合试点、部门协同、重点突破、复制推广”总体思路,成熟的事项加快推进贯通覆盖,难点高频的事项积极试点应用集成,与省级相关部门合力打造5个精品“一件事”、推出8个省定标准“一件事”、鼓励地方探索“一件事”,推动实现高频“一件事”“省内通办”,努力推进全流程“网上办、移动办”。

三是进一步深化政务数据开放共享。8月31日,省政府印发实施《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我省《关于建立健全全省政务数据共享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实施方案》,建立省级层面政务数据共享议事协调机制,建设省政务中台,推动数据对接更加精准顺畅,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便捷度。

四是探索推进跨部门监管改革。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综合监管”系统功能,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跨部门现场监管方式、探索跨部门远程监管模式、夯实跨部门综合监管基础、整合跨部门监管力量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推动监管实施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委政府在大力推进,也需要媒体朋友给予大力支持鼓励监督。请大家采用多种形式的报道,来宣传“放管服”26条,让社会广泛知晓。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