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薛元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激发各地市产业发展优势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关于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为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围绕《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建设目标,集聚部门资源和力量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在工信部开展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中,江苏位居各省区第一。主要开展了以下相关工作。一是抓集群培育。落实集群培育指导意见,建立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协调、上下联动,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精心组织参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等9个集群入围国家集群决赛,总数列第一位。二是抓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开展“263”减化专项行动。三是抓科技创新。建成先进功能纤维和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及封装测试等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持续得到增强。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企业揭榜攻关。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发布年度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推动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新材料应用。四是抓智能制造。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支持19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5G+工业互联网工程,建设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6家,全省两化融合水平指数63.2,连续六年全国第一。
正如您在建议中指出的,我省在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等问题。为此,您就深入推进落实《中国制造 2025 江苏行动纲要》,充分激发各地市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在制定政策时积极吸收采纳,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编制“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升级。落实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要求,结合各地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科学谋划发展定位,积极引导产业区域布局,降低同质化竞争压力,研究提出思路举措,认真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加快沿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推动石化、钢铁等产业向沿海转移,把扬子江城市群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落实苏锡常、宁镇扬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重点打造苏锡常新兴产业引领区、宁镇扬先进制造聚集区、徐宿淮特色产业崛起区等制造业协同发展板块。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办法,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
二是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质态提升,继续完善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区域联动,聚焦资源、资金、政策,支持和推动集群特别是纳入国家试点示范的集群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落实好省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通过开展链主企业培育、协同创新提升、基础能力升级、开放合作促进等四项行动。
三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研发能力提档升级。支持产业链骨干企业牵头布局建设更多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完善面向企业的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机制,持续组织攻关项目,加强攻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研发和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以省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为重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引导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软件企业和整机产品同步研发,实现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协同突破升级,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四是大规模推进设备改造,促进全产业链技术升级。持续实施“百项千亿”重大技改项目,深入推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实现“数控一代”产品普及。持续推进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业互联网对智能制造的融合支撑,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综合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多场景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推动制造企业探索与推广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
五是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瞄准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世界“隐形冠军”,深入实施百企引航和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培育一批 “链主型”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加强产业链协作配套,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工程,充分发挥和运用研发创新的关键作用、工业设计的引领作用、质量标准的支撑作用、专业人才的保障作用和优秀文化的基础作用,打造一批江苏精品和全国质量标杆,全方位塑造江苏品牌的新形象、新优势。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重点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感谢您对全省及各地产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