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村扎下根,蹚出精准帮扶乡村振兴路
——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精准帮扶工作纪实
时间:2020-01-06 07:42 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 ]

2016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干部孙国君被组织委派为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队长,带领着一支由省直机关、苏南县(区)、高等院校、国有企业队员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涟水。4年来,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带着后方单位和涟水百万人民的殷切期望,坚定信念,走进村,扎下根,打造分布式光伏、技能培训、安东米富、健康扶贫4张“靓丽名片”,走出了一条以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

强基固本,撬动脱贫攻坚新动力

按照“抓党建促扶贫、促乡村振兴”的思路,针对村集体经济微薄、党组织生活单一、工作条件艰苦、村干部文化程度低、干事创业激情不足等现状,多措并举,为基层组织这个发动机“加油”。一方面,工作队为帮扶村两委班子及乡镇扶贫专干购买意外保险,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工作队员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村干学习扶贫和惠农政策,围绕创收增收,开展大讨论,为本村发展谋出路。

针对低收入农户主动致富意愿不强,过度依赖帮扶政策,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现状,工作队员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与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视群众为亲人,和低收入户深入交流,摸清致贫原因和低收入户的真实意愿,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村制宜、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制订个性化帮扶措施,极大增强了低收入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自我脱贫能力。村民们都说:“有工作队在,致富就有了领头人,也有了主心骨。”

立足产业振兴,力求稳定持久增收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工作队围绕涟水生态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围绕帮扶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扶贫、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增强“造血”功能的根本来抓,有效激活要素资源,多渠道解决村集体和低收入户发展增收的难题。

抢抓国家大力推广光伏扶贫的政策机遇,筹集帮扶资金1600万元,在19个村建设了2310千瓦的村集体分布式光伏电站,致富的阳光照亮了脱贫致富路。据测算,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增收总计超过180万元;用“企业+农户+银行贷款”模式,为194户低收入户农户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设备,每户每月平均获得发电收益近300元。工作队还联合当地残联积极开展残疾人光伏扶贫试点工作,通过给予光伏补贴、创业补贴、贴息贷款等方式,全县有81户低收入残疾家庭享受到“阳光红利”,推动了残疾人光伏扶贫项目在全省的试点推广。

产业基础好的村借助扶贫项目和资金扶持进一步做大做强。南集镇新合村利用飞地政策和后方单位帮扶资金重点打造羊肚菌产业园,那些快速生长的羊肚菌,见证了村集体和村民们共同发展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盘活闲置资产变废为宝。东胡集镇鲁渡村帮扶队员通过招商引资,将村废弃小学改建成驾校,并在校舍屋顶建设村集体光伏电站,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租金和光伏发电收益合计达12万元。

围绕品牌,搭建平台促进持久增收。针对涟水农副产品品类多、附加值不高、品牌意识淡薄的现状,工作队依托注册的“安东米富”商标,整合资源,成立了安东米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县经济开发区电商产业园设立安东米富销售中心,以“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进南京市蔬菜集团公司成立江苏村乡志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安东米富”升级版,搭上“城乡致富”快车,对接7个生产基地、15个家庭农场,拥有草鸡蛋、有机大米、红薯粉丝等23个特色农产品,覆盖9个村共3133亩,带动农户2066个,实现年销售额5000万元。

创新帮扶方式,探索精准帮扶长效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当地低收入户缺技少能的现状,工作队员动员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参加工作队组织的烹饪、育婴、老年护理等技能培训,已有1700余人从中受益,甩掉了贫困帽子。结合农村缺少领头人的状况,在南京农业大学举办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省级培训班,组织家庭农场主、镇村干部、农户代表、工作队员共100人参加为期4天的培训。如今,技能培训已成为持续有效的脱贫手段,低收入户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成为自身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工作队始终坚持精准帮扶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结合梁岔镇费庄村实际,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加快实施“新社区新生活”整村推进项目。该惠民工程涉及403户1794人,耕地面积2761亩。短短两年内,新建28幢楼房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节约土地2000多亩,费庄村由以前破旧的村落一跃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特色鲜明、苏北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驻村帮扶的典型。谈到这一喜人变化,该村党总支书记王以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新社区新生活项目实施以来,驻村队员挨家挨户摸排动员,3天时间全部签完合同,一周内拆除所有房屋,没有发生一例上访事件。”

黄营镇朱桥村是渠北重点帮扶片区的省定经济薄弱村,也是涟水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后,结合其独特的村情和产业特点,多次赴省有关部门协调争取,成功申请到特色田园乡村项目资金1600万元,大力发展肉牛养殖、高效循环农业。现在的朱桥村,呈现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宜居新乡村风光,村民的收入节节攀高。

工作队心系困难群众,争取各方资源来涟水开展捐赠慰问,先后开展“母亲邮包”“音乐种子”春蕾助学行动,协调爱心企业为涟水捐赠资金和物资800万元以上。工作队还充分发挥“五方挂钩”协调小组的作用,从不同层面推动经济薄弱村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部广场、架设广场灯、配置健身器材、建设标准公厕,让村民逐渐享受到市民一般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村里80多岁的李奶奶说:“这真像做梦一样,工作队给我们村带来的变化太大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4年来,帮扶工作队涌现出很多感人故事:2016-2017年度帮扶工作队任期届满后,半数以上队员主动要求留任,最终留下7名老队员;有的队员帮助村里老奶奶找到失联多年的儿子,骨肉团聚那一刻的哭泣相拥,让帮扶队员们也流下了欣慰的泪水;有对夫妻通过培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后,成为工作队真情为民义务宣传员。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涟水工作队在抓产业扶贫的路上,更注重健康扶贫,积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在苏北率先开展先心病救助和村级医疗互助,工作队先后分三批组织涟水近61名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到南京市儿童医院体检筛选检查,其中28名患儿分批次得到手术治疗,未做手术的患儿也有了科学的治疗方案,贫困先心病患儿重获“心”生,点燃了他们新的希望。

工作队积极探索构筑医疗保障网,借助“福村宝”村民医疗互助模式,试点推进村级医疗互助计划,对建档立卡户住院费用,按病种进行二次报销,通过“村民筹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助一点、政府补一点”方式筹集资金,按照120元/人的标准投入73.164万元,将帮扶的1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6097名建档立卡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全部兜底纳入,在此基础上又筹集100万元设立项目引导资金,对有意愿并可持续实施医疗互助的镇、村进行奖补,目前已有东胡集镇全镇23个村、涟城街道张罗村、高沟镇前进村和街南村先后实施该项目,受益人口近4万人。今年以来,符合报销条件608人次,累计报销108.6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190人次,累计报销41.97万元,报销金额占全部医疗费用的13.2%,占个人支付部分的1/3左右,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第二医保”,为“两不愁三保障”构筑一条健康保障线。

省委驻涟水帮扶工作队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功经验,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连续三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介绍帮扶经验。《探索村级医疗互助项目,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代表省政府扶贫办,在全省创新创优项目评选中获得优异成绩,得到与会专家和评委的高度评价。反映工作队帮扶工作事迹的《走进村,扎下根,趟开精准帮扶乡村振兴大道》入选国扶办全国扶贫先进集体典型案例汇编。工作队的帮扶工作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其感人故事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