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002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19-09-02 17:12 来源: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 ]

冯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并商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2016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拓展重大项目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奖励制度,拓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空间,为江苏段高质量发展走在全流域前列夯实了资金基础。

一、切实打造合格投资融资主体

一是合并组建融资集团。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企业发展规律,落实高质量发展举措,推进跨企业资产重组,推进省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服从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调整优化企业资本布局结构,整合全省沿江沿海港口资源,组建省港口集团。整合省属酒店资源注入金陵饭店集团,扩大“金陵饭店”的品牌影响力。适应我省新一轮铁路建设需要,组建省铁路集团,由省属企业承担省级层面的投融资任务,在全省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推进机场资源整合,围绕打造省级民航投融资、运营管理综合平台目标,组建东部机场集团。

二是推动组建江苏环保投资集团。在生态环保领域,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发挥省级国有资本在环保治理领域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近期研究提出了江苏环保投资集团组建方案,拟通过整合省级国有环保资源,引入央企资本,适当增加财政投入,组建江苏环保投资集团。江苏环保投资集团定位于全省重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省级投资主体、省政府统筹全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省市国有资本联动发展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以及全省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和数据集成的重要平台。江苏环保投资集团作为多元投资主体国有控股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实施市场化运营机制,按未来上市目标、依照上市公司规则规范治理。

三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推进年度省重大项目中牢牢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导向,更多安排长江生态修复、沿江高铁、过江通道等骨干性支撑项目,推动战略加快落地见效。2019年省重大项目中,安排长江岸线整治修复、沿线绿化造林、化工搬迁土地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体系性项目5个,安排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连云港新机场、京沪高速改扩建、常泰和龙潭过江通道、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示范工程等涉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33个。同时,全省各地加大岸线保护修复力度,积极谋划推动打造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示范段,重点推进南京幕燕片区、镇江世业洲、常州新北区、扬州三江营饮用水源地、泰兴沿江生态廊道、江阴滨江公园、张家港双山岛、南通沿江五山、太仓郑和生态湿地等沿江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标志性工程。

二、着力拓宽项目资金筹措渠道

一是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力度。2013-2018年,省财政统筹各类生态环保类专项资金约310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涵盖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沿江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沿江化工整治、水上过驳整治等方面。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有关要求,2018-2019年省财政将统筹安排12亿元,推进我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重点围绕长江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等影响我省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区域、关系全省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和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治理修复最迫切的关键区域开展,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进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根据《省政府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101号),省财政鼓励符合条件的PPP项目公司发行PPP项目收益票据。积极支持省级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省财政从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安排3亿元充实省港口集团资本金,安排8亿元用于我省铁路建设,推动省港口集团、铁路集团等充分聚焦主业,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

三是切实发挥国有资本作用。安排国有资本收益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战略、安全需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每年安排相应资本性支出补充省属企业资本金,近年来在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都注入了资本金。

四是探索盘活存量资产机制。近年来,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注重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专门出台相关文件规定,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ABS等多种形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项目,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存量资产转变为增量资本的源头活水。

五是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发展改革委支持符合条件的长江经济带投融资主体发行可续期债券,拓宽重大项目资本金来源。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断加大企业债券创新发展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债券品种,其中可续期债券可计入发行人权益,拓宽重大项目资本金筹集渠道。设立环保风险补偿资金池,在全国率先实施“环保贷”业务,对长江经济带企业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环保产业发展等项目进行贷款增信和风险补偿。首期投入资金4亿元,按照1:20放大,将撬动银行资金80亿元。

三、构建项目还款现金流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印发《关于印发<贯彻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苏财建〔2018〕163号),积极推动省际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推动落实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护实施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的保护和治理任务。按照国家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各项要求,2018年,主动对接安徽省研究开展跨省合作,完成《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签订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洪泽湖等淮河流域的生态保护,起草了《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淮河流域重点区域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及生态保护合作协议》,并征询安徽省有关部门及我省徐州、宿迁等地政府意见。截止2018年,全省累计发生补偿资金超过21亿元,补偿制度落地实施,拓宽了治污资金投入渠道,有效调动了属地政府治污保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补偿断面水质改善明显。

二是多方筹措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组织各地人民政府研究报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项目,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项目库”,并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合作,对入库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充分发挥省级环保引导资金效益,将入江支流水环境整治、国考断面水环境整治、沿江地区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后场地生态修复、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等长江保护修复项目列为2019年度省级环保引导资金重点支持范围,进一步提高资金支持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三是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开展省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试点工程围绕长江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等影响我省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区域,进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对最终入选的省级试点将给予省级财政补助3亿元。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的原则,即将各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生态产品的15类生态红线区域纳入生态补偿范围,省对市县给予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补助。2013-2018年,累计安排85亿元,重点用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红线区域内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和改善民生。省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排污权、水权、碳排放交易制度和设立相关交易市场,搭建生态收益市场化平台,鼓励企业参与市场交易。

四是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为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2014年起,按照“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的原则,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水环境双向补偿机制。即补偿断面水质劣于水质目标时,由上游地区补偿下游地区,补偿断面水质达到水质目标时,由下游地区补偿上游地区。根据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2016年将补偿断面由66个增设为12个,达到跨省界、市界断面、入江断面和入海控制断面等跨界水体类型全覆盖,并将正向补偿资金补偿基数提高到50万元、75万元、125万元。2014-2018年共收缴全省补偿资金10.8亿元,并全部用于水污染治理。同时,为激励市县进行水环境保护,省财政2015-2018年共安排奖励资金3.05亿元,对补偿断面水质连续3年达到水质目标国家重点考核断面连续2年达到水质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连续2年达到水质目标的地区进行奖励。

五是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要求。我省作为改革试点省份,出台了《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苏办发〔2018〕38号)。省财政配合省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牵头制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苏政办发〔2018〕75号),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的范畴、缴纳方式、使用方式、使用范围以及监督管理要求,推动建立独具江苏特色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7+1”制度体系。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贯彻国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推进长江江苏段高质量发展走在全流域前列,积极推动江苏环保投资集团组建,尽早发挥作用。继续支持符合条件投融资主体发行可续期债券,研究设立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基金,在融资规划、机制建设、主体构建、模式创新等方向,全面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拓展重大项目资金金来源。持续扩大流域补偿省际省内试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感谢您对我省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支持,希望您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


2019年6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