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150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19-08-08 17:20 来源: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字体:[ ]

胡歙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助力我省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主动对接国家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积极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深化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努力将人工智能搭载成为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有了一席之地、处于第一方阵,产业技术创新活跃,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一是注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我省围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2018年5月,原省经信委印发了《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制造、智慧江苏等产业发展政策文件,从江苏产业实际出发,初步构建了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二是初步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省内超过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涉足人工智能研究,南大、东大、南航、南理工、南邮、苏大等高校先后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计划招生数总计约200人;中国(南京)智谷等一批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领军人才和知名人工智能企业成立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等高端技术平台陆续在江苏落地;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亚太人工智能会议、中国(南京)人工智能峰会、江苏省人工智能大会等高水平会议活动陆续举办;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等服务机构相继成立。三是积极构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省工信厅培育了13家与人工智能产业密切相关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科技厅立项建设了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省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高校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五是重点支持苏南自创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省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及中科院等大院大所重大创新成果在自创区转移转化。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我厅将与省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等部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筹顶层设计。在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管理机制框架下,建立省级部门之间协同联动机制,统筹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支持体系,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和项目落地。充分发挥省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等团体组织作用,聚集整合各细分领域专家资源,建立重点企业运营数据监测机制和跟踪服务体系。二是培育产业集群。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全省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按照“立足产业特色、促进错位发展、深化省市联动”的思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支持各地立足基础条件和优势,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建立产业特色园区和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围绕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打造产业集聚区,通过政策集成和资源整合引导更多的一流高校在江苏设立人工智能载体,吸引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江苏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促进各类资源在省内集聚,加快形成人工智能领域新兴产业集群。三是推动数据开放和示范应用。有序推进公共数据和政务数据开放共享,规范公共数据标准,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鼓励电信运营商、电商物流平台、城市交通部门等单位利用自身海量数据优势举办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大赛,不断发掘优秀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推进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元数据、工业APP互联互通等基础标准的研制与应用;强化应用牵引,在智能制造、网联汽车、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社会治理等领域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的应用示范项目和样板工程,总结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向行业辐射推广。四是促进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国家级资源平台沟通合作,积极争取“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创载体落户江苏;鼓励企业联合用户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推动建设若干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研究;支持地方政府、科技园区等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五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省内高校结合制造业智能化需求,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项目引才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的人工智能应用实践,鼓励师生将“论文写到人工智能应用的车间中”;完善IT人才的人工智能培训体系,支持地方政府、高校院所、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在江苏产业人才“育鹰计划”等专项培训计划中增加人工智能培训内容;完善人才发现和选拔机制,鼓励地方政府、科技园区、高校等通过举办各类人工智能应用大赛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引进符合地方需求、技术实力突出的新锐人才;引导地方精准引才,对江苏产业急需、掌握核心技术、辐射带动力强的人才团队,鼓励引才地区按照“精准引才、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量身定制”的长期配套支持政策,推动高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生下根”;充分发挥各类研究院、产业创新平台的引才聚才作用,营造良好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引导更多高端人才向我省集聚。 

 

                                        2019年6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