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021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19-08-07 15:40 来源:江苏省林业局 字体:[ ]

李彦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苏北平原树种结构  加快绿美乡村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优化树种结构方面

近年来,我们围绕全省特别是苏北地区树种结构优化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开展杨树更新树种与机制调研,2016年初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杨树品种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同时在2016年9月出台的《江苏省珍贵·彩色树种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中,把杨树林分珍贵彩色化改造提升工程也列为一项重要实施内容。二是组织开展对杨树主产区树种结构调整的督导,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结构调整工作,优先更新改造低产低效以及成过熟杨树林,优先更新改造通道两侧杨树林和城市及居民区周边雌性杨树林,逐步替换更新为经济树种、用材树种、乡土树种或常绿树种。三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会商省财政专列一定资金支持苏北地区杨树结构调整试点示范工作,同时还安排部分林业科技项目资金用于杨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和替代树(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为杨树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

二、绿美乡村建设方面

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行动”绿美乡村建设活动,加快农村美化彩化步伐,积极提升绿化质量和效益,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千村示范、万村行动”绿美乡村建设主要内容是:苏南、苏中地区着力增加乡村整体绿量、强化“一片三网”建设,苏北地区调优树种结构、逐步实现冬季增绿三季添彩。在发扬村村行动、户户植树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优先选择环境整治到位、积极性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全省每年重点建设绿美乡村500个,苏北五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5%以上,苏中三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苏南五市村庄绿化覆盖率丘陵地区达到30%以上、平原地区达到25%以上。

截止2018年底,全省已建成绿化示范村9438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8%,全省村庄整体绿量大幅增加,生态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舒适美丽,绿美乡村建设已成为广大农村百姓支持拥护的民心工程。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农村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一是在住宅四周、公共绿地、闲置土地见缝插绿,因地制宜种植乡土树种、彩化美化树种或经济林果,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景观品位,又能增加村民收入。二是立足增加村庄总体绿量,尽可能地选用乔木树种造林,积极推广应用绿量大、简约、易管护的绿化配置模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绿化利用效率,节约建设和管护成本。三是采取近自然栽植方式科学造林,切实把好苗木规格、质量和造林密度关,避免大树移栽、截杆和密植造林等现象,营造冬青春花夏叶秋果效果,满足村民踏青赏花、遮荫纳凉、健身游憩等需求。

(二)抓好“一片三网”绿化造林建设。一是加强村庄片林建设。根据各地村庄的不同条件 ,在村庄周边规划建设近村片林,选用高大挺拔的乔木树种进行种植,形成较大绿量的防护景观林带。二是加强道路林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绿化建设,提升进村道路绿化品味,全力打造层次分明、树种丰富、色彩优美、效益兼顾的乡村生态景观通道。三是加强水系林网建设。结合河塘清淤、环境整治等开展水系绿化美化,做到所有大中小型河堤绿化美化全覆盖,为保持水土、拦截污染、改善水质、抵御自然灾害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加强农田林网建设。结合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构建高标准农田林网,苏南地区补齐缺网断带,苏中地区加强标准化农田林网建设,苏北地区着力做好林网更新提升工作。

(三)抓好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统筹考虑乡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原生植被、生物多样性、乡土树种特别是古树名木保护,依法保护林地、绿地、湿地和林木资源,对乡村河、渠、沟、库、塘等各类小型乡村湿地开展保护修复,实施生态清淤、湿地植被恢复、生态驳岸建设等,提升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真正做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四)抓好绿美乡村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在绿美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把珍贵用材树种培育放在首位,科学选择抗性强、寿命长、材质优和景观美的乔木树种作为主栽品种,在绿化美化的同时,实现“蓄宝于林,藏富于民”,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森林财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大力培育大径级用材林、经济林、苗木林及竹藤花卉等,让“林子、苗子、叶子、果子变成票子”,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科学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全面提升乡村森林质量。

                               江苏省林业局

                              2019年6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