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陈发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禁止和限制一次性塑料使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省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厅、工信厅、商务厅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塑料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了我省生态环境,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省高度重视防治塑料污染问题,多方入手做好限塑工作。
一、提供法律支撑
(一)我委起草的《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已于2016年1月1日开始施行。《条例》对减轻、治理塑料污染作出了明确规定,如第二十六条规定:“宾馆、洗浴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品,采取环保提示、费用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自本条例施行一年后,餐饮经营者应当提供可循环使用筷子;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无偿或者变相无偿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条例》还对加强绿色低碳理念宣传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举报查处破坏环境行为等作出了规定,为禁止和限制一次性塑料使用提供了法律支撑。
(二)在对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的餐具和包装材料管理上,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8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其中对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提供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做出明确规定,要求所提供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应当无毒、清洁。鼓励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提供可降解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
二、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商场等大型人流聚集地,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宣传,科普再生资源回收意义、可回收物类别和回收办法,提升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把绿色回收理念转化为全民实际行动。2018年围绕世界“六五”环境日“塑战速决”主题,省生态环境厅将一次性塑料作为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周的一项内容,专题制作了一批宣传海报,在南京绿博园环保车站、环保号地铁列车进行张贴宣传,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强化政策引导
(一)大力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把废塑料综合利用放在重要位置。2018年全省共有享受税收优惠的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67家,处置废塑料达282万吨。不断加强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规范废塑料行业发展秩序,促进企业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我省已有8家企业进入工信部《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共管理办法》公告名单。同时,推广废塑料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广工信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中有关废塑料综合利用处置技术,提升行业水平。
(二)积极开展绿色商场创建工作,按照绿色商场行业标准,要求大中型商业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通过入驻商户影响上下游企业减少或者控制源头使用塑料制品包装。在大中型商城、超市和购物中心,宣传使用环保购物袋,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提供可降解的包装物。
(三)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根据商务部部署,按照“七统一”模式在城区范围推进回收站点建设。依托“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进一步加大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和废橡胶等六大类别再生资源的回收。
(四)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创新转型,认真贯彻落商务部等六部委《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商流通函〔2016〕206号)要求,鼓励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积极探索“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上回收线下物流的整合,为塑料回收提供网络基础。
下一步,我省将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继续强化限塑工作。
一、强化行业管理
(一)鼓励企业加强规范化建设,加强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绿色化制造水平和整体行业水平。提高网络订餐单位负责人的环保意识,鼓励餐饮单位使用可降解环保餐盒。多渠道了解和探讨外卖食品包装的安全与环保问题,鼓励上线餐饮单位创新,持续推进网络订餐行业的环保改造。
(二)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在回收体系中的带动作用,推动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收编、整合个体经营户,规范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做好绿色商场创建工作,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商场行业标准规范经营行为,通过入驻商户引导上、下游企业做好限塑工作。
(三)鼓励我省所有外卖平台增加“无需餐具”“使用可降解环保餐盒”选项,便于消费者在订餐时可以选择,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外卖平台作为餐饮外卖行业中的中枢平台,需要承担起治理外卖污染主体责任中的主要责任。
二、强化宣传引导
(一)继续做好主题宣传,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周等机会,推广先进废塑料综合利用技术,提升整体行业水平,倡导广大群众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发动邮政、零售、银行、公共交通等“绿色伙伴”,面向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等不同人群,策划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做好科普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知行合一,主动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积极推进社会参与,加强与环保社会组织的沟通联系,引导其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事务。开展高校陪伴计划、环保正青春等活动,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打造“公众看环保”活动品牌,通过现场参观垃圾焚烧厂等环保设施,增强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环保自觉。持续开展“环境守护者”行动,引导环境守护者履行环境治理监督、传播绿色理念的职责。
(三)强化宣传的针对性,借助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微信公众号、媒体合作平台等针对经营单位和消费者开展广泛宣传。结合对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大型社会餐饮单位、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等这些受众较集中、影响较广的餐饮单位的日常监管,同步发布消费提示、倡议书等,努力提高群众对“白色污染”危害的知晓率。
三、强化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回收体系,抓好社区回收网络体系、集散交易市场网络体系、综合利用处理网络体系建设。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探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固体废物管理,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持续提升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二)建立餐饮单位诚信体系,逐步建立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促使入网餐饮单位诚信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监管效能和公信力不断提升,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市场监管执法闭环管理。
(三)完善环境教育体系,继续推进环境教育阵地建设工作,结合地方文化特征和环保工作特点,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环境教育阵地,推动社区、学校、公园或街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发挥各类环保场所的教育功能。同时,深化绿色学校、绿色社会等绿色细胞创建,以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等活动为平台,探索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生态环保行动。
2019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