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36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建立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提案)
时间:2019-06-28 21:20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字体:[ ]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建立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2016年12月,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四次会议暨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长三角地区水污染防治协作工作的正式开始,我省同周边省市相继建立了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环境问题多发的省界区域不再是环保盲区。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落实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逐步构建区域、流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18年,全省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69.2%,劣Ⅴ比例1.0%,优于66.3%和1.9%的年度目标;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332个环境问题整改到位。太湖连续十一年实现“两个确保”,长江水质稳中趋好。今年1-5月,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79.8%,同比提高20.2个百分点,消除了劣Ⅴ类断面。

虽然我省在推动长三角区域水环境共治共保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由于长三角区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所面临的水环境保护压力很大,贵委提出的加快建立省内相邻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建立健全跨省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大协作机制落实和重点区域污染治理督查力度等建议很必要也很有建设性,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吸收和借鉴。针对贵委提出的问题建议,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举措:

一、关于加快建立省内相邻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进一步树立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的思想,推动省内上下游地区实现污染共治、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的联合治理机制。一是建立联合治理机制。省政府建立省级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涉及34个成员单位及19个参与部门,统筹协调推进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协同治理。成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负责治太任务统筹协调,成立省防控太湖蓝藻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成立江苏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进一步增加长江保护与修复工作合力。成立洪泽湖管理委员会,加强洪泽湖管理和保护。二是健全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我省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的省份之一,自2007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起,开始实行跨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双向补偿”制度,当水质超标时由上游补偿下游,当水质达标时由下游或补偿上游,实现“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2018年,按照《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实施方案》,推动全省各设区市间签订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协议区域补偿协议。2007年以来,全省累计发生补偿资金超过21.6亿元,上下游地区水环境协同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补偿断面水质持续改善。三是加强跨界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健全水质异常波动快速处置机制,避免重大污染事故和跨界纠纷的发生。沿江八市环保部门联合签署《长江流域江苏段沿江八城市长江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联动合作协议》,每年指导轮值方结合本地环境应急工作特色制定工作方案,近年来共同探讨了沿江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范工程、重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专题,联合开展了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石化码头原油泄漏等多背景的应急演练,为妥善应对长江水体的突发环境事件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建立健全跨省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流域区域合作,在应急联动、监测预警、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积极沟通联动、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区域共治。一是建立协同治理工作机制。2016年,根据中央部署,组建由苏浙沪皖和环保部等12个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按照区域统一部署,三省一市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和《水十条》要求,全面落实河长制,狠抓水岸联动、治本治源,区域水污染治理能力得到强化,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19年初,我省南通市政府与上海市崇明区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在湿地保护、跨界河流整治管养、近海海域污染整治、入海排污口清理整顿方面探索生态共治路子。二是重点交界河流湖泊联防联控取得积极进展。加强太浦河协同保护,修订《太浦河流域跨界断面水质指标异常情况联合应对工作方案》,综合太浦闸下泄流量和预警监测断面锑污染物浓度,完善限产限排等分级响应措施;签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交换共享协议》,制定实施《太浦河锑特征污染因子管控方案》。加强石臼湖协同保护,南京市溧水、高淳和马鞍山市博望、当涂签订共治联管协议,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石臼湖及主要入湖河流联防联测机制,联合组织开展石臼湖断面水质达标实施方案编制。三是建立跨省、市、县间的环境应急联动机制。2009年苏浙三方环境部门联合签署《长三角地区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方案》,2011年安徽加入,2014年苏浙沪及相关市、县签订《沪苏浙边界区域市级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方案》等方案,实现长三角省、市、县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全覆盖。在长三角应急联动机制作用下,妥善处置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共同应对多起水利调节致太浦河锑浓度异常事件。2018年,我省泗洪县受上游来水影响导致大量鱼蟹死亡事件中,与安徽方面协同处置,开展联合监测和排查,共同确认是上游泄洪夹带污水所致,帮助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四是探索跨界生态补偿。积极探索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2018年与安徽省成功就长江一级支流滁河陈浅断面建立了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年度水质达到Ⅱ类、Ⅲ类时,江苏补偿安徽4000万元、2000万元;年度水质达到Ⅳ类、Ⅴ类及以下时,安徽补偿江苏2000万元、3000万元。牵头承担太湖流域水生态区域补偿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研究任务。

三、关于加大协作机制落实和重点区域污染治理督查力度

积极参加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活动,完善环境联合执法互督互学长效机制,开展了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及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互督互学活动,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及排污口。针对区域共性环境问题,加强学习交流并建立协同执法机制,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和交叉执法。针对省内交界问题,除要求各地严格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外,多次组织交叉互查工作,2018年开展太湖安全度夏专项执法行动及沿江八市共抓大保护交叉互查环保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太湖安全度夏专项执法行动采取各地自查、交叉互查、省级督查“三合一”的方式,主要组织太湖流域5市环境执法力量围绕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排污单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饮用水源地等方面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沿江八市共抓大保护交叉互查环保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共立案查处违法企业901家,建议处罚金额1.39亿元,实施停产整治88起,查封扣押81起,取缔关闭24家,已完成整改1152家;各地环保部门已查实并向公安机关移交79件(其中涉刑15件)。交叉互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依法严肃查处,举一反三,尽快整改到位,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效益。

下一步,我省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生态环保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水十条”,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契机,共治共保,精准施策,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严格执行断面长制,定期通报预警,实施强制减排,开展精准帮扶,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水质改善目标。全面落实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加快消除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劣Ⅴ类。抓好太湖“降磷控藻”,加强监测预警,开展提标改造,试点聚泥成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两个确保”。开展“千吨万人”以上农村及乡镇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和排查整治,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二是扩大流域水污染协作范围。梳理跨界水环境治理存在交叉、矛盾区域,研究跨界地区水污染协同治理对策。大力推动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协作事项落地生效,持续抓好太浦河保护工作,确保出省界标(汾湖大桥)断面水质达标;持续推进石臼湖共治联管,指导督促南京、马鞍山做好水质联合监测,编制实施石臼湖水质达标方案;推进建立高邮湖联防联控机制,保障国考高邮湖心断面水质达标;开展苏皖跨省水环境横向补偿,在长江流域滁河陈浅断面开展试点,研究建立在太湖流域与浙江、上海等省(市)协商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跨省流域断面情况复杂,协商难度较大,需要国家层面协调,统筹推进补偿机制建立。三是创新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落实好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签订的推进临界市区县加强生态环境协作备忘录,指导相关市区县建立健全跨界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强临界市区县在监测信息共享、环境标准统一、信用联合惩戒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作。深化完善区域联合执法互督互学长效机制,针对区域共性环境问题,开展相关互督互学研讨,加强交流合作。

水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和流域人民的支持,更离不开政协委员的监督,感谢您对我省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19年6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