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医药高新区民政兜底精准对症因病致贫返贫顽疾
时间:2019-12-22 07:46 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 ]

今年54岁的老朱,是泰州医药高新区鲍庄村村民,因为家族有乙肝遗传史,他二十几岁肝炎病发,这些年一直服药治疗。为了照顾患病的丈夫,妻子常年劳作补贴家用,好在女儿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在慢慢减轻。

然而2018年4月的一份检查报告,却让这户家庭蒙上了阴霾。老朱被查出肝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无法手术切除。几经辗转,终于在山东找到了肝源,成功做了移植。为了看病,一家人前后花了一百多万元,房子车子都卖了,还有不少欠债。老朱因病不能工作,妻子身体不好也不能干重活,后续复诊以及终身服用药物,每个月七八千的开销,压力全都落到了女儿身上。

正在一家人为高额的医疗费用发愁时,村里帮忙联系提交了临时救助申请,经过审核审批程序,医药高新区民政局为老朱一家发放了临时生活救助金,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老朱家的情况不是个例。重病治疗高昂的医疗费用,足以让一个小康家庭瞬间陷入经济困境,已经成为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率,减轻贫困患者的经济负担?

“突出兜底保障和‘救急难’作用,为困难群众编好‘安全网’,是民政部门的重点工作。”泰州医药高新区扶贫办主任、民政局局长陈奎芝表示,该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始终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用足政策、用活手段、用好资金,全面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问题,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绝不让一户掉队。

精准识别 因户施策让扶贫落到实处

贫困是动态的,贫困人口信息也是变化的。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动态管理工作,是真脱贫、脱真贫的重要举措。

2016年,医药高新区启动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一方面,组织大规模的贫困调查和精准识别工作,对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摸排,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另一方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从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人开始,组织机关部门、园区、镇街全体工作人员,参与结对挂钩帮扶,实现建档立卡对象帮扶全覆盖。

为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在认真落实上级各类扶贫政策的同时,该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实施意见》《挂钩帮扶经济薄弱镇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意见》及镇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脱贫。

“医药高新区下辖5个镇(街道),51个涉农社区,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612户1174人,很大一部分家庭都是因病致贫。”陈奎芝介绍,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全面建档的基础上,扶贫、卫计部门联合开展健康扶贫访视,完善动态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为精准到人、分类救治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先后开展低收入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建立实现“一站式”结算,建档立卡参保率100%,低收入人口患病治疗总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进一步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目前,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为948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948人,追加签约率为100%。

陈奎芝坦言,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难题,更注入了一剂防止因病返贫的“预防针”,实现了从“治穷”到“防穷”的转变。

与此同时,该区还定期对前期扶贫工作进行“回头看”专项排查,全面做好脱贫攻坚查缺补漏工作,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等特殊贫困户的脱贫情况进行确认,进一步提高精准率,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成效与质量。

分类救助 为民生兜底让民心更暖

在因病致贫家庭救助上,社会救助至关重要,救助力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好坏。

2018年底,为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全市困难群体医疗负担,泰州市调整了困难群体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帮扶政策。此次政策调整,将具有本市户籍临时救助对象中的大重病患者、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麻风病患者纳入到困难群体范围中来。

家住医药高新区寺巷街道小王社区的毛某,成为了政策调整后的受益者之一。75岁的毛某患肝癌,无劳动能力,长期服药;妻子也因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二人每月享受失地保障。夫妻二人没有生育,抱养一女已经外嫁,每月给付一定的赡养费。可每月合计仅1500多元的收入,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医药费。

新政施行后,毛某恰好符合帮扶条件,便向社区递交了申请,经过层层审核,医药高新区民政局按照医疗救助标准,给他报销了一定比例的自付医药费用。

今年2月,泰州市又将低收入家庭中白血病、尿毒症患者按照单人户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00%全额发放保障金。

明珠街道东明社区的徐女士患有尿毒症多年,之前是低保户。今年年初,其儿子退伍后成功就业,根据低保有关规定,该户家庭收入高于低保标准只能核减。但核减后,家庭因为医疗支出大,还是十分困难,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刚巧“单人保”文件出台,徐女士符合相关条件,这场“及时雨”,让这户家庭又重新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

在低保兜底和医疗救助实施的同时,临时救助作为社会救助兜底的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

今年9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中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的意见》,重点明确了临时救助在解决“两不愁”、助力“三保障”、防范再返贫,以及提升临时救助兜底功能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鲍庄村老朱一家得以走出困境,正是《意见》在医药高新区落地实施的鲜活案例。

动态管理 以监督护航阳光扶贫加速度

今年5月13日,医药高新区民政局印发了《关于推进2019年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镇(街道)民政部门充分认识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年的重要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聚焦源头预防,以及救助兜底的改变。”陈奎芝表示,此次专项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动态监控,大力提高农村低保管理精准度,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同样,将符合“单人保”条件的白血病、尿毒症患者和其家庭也纳入动态管理,对其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复核。

在精准监管工作上,医药高新区民政局也不断寻求突破,确保脱贫工作阳光进行。

一方面,组织全街道扶贫系统围绕扶贫领域“微官微权微腐败”专项治理行动和资金专项绩效评估,认真梳理扶贫领域涉及群众利益、资金项目、惠民实事等事项中的漏洞不足,进一步强化各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确保在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使用中层层有人负责、层层有人监督、层层有人把关、层层不出问题。

另一方面,全力配合做好市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建设,强化扶贫信息互联互通、扶贫资源有效整合、扶贫全程透明监管,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建立健全精准扶贫脱贫长效机制。

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陈奎芝说,下一步,该局将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加大对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的排查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并探索建立“主动救助”“急诊救助”“缓退渐退”等温情救助新机制,对申请救助的困难群众先视情给予临时救助,再根据不同致困原因和需求,“转诊”到其他部门开展专项救助。

最为关键的,根据《关于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中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的意见》要求,医药高新区还将逐步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加强对已脱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关注后续巩固需求,从而及时有效化解返贫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