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160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依法去产能、以科技创新、绿色环保驱动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建议)
时间:2018-09-07 16:12 来源: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 ]

吴以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依法去产能、以科技创新、绿色环保驱动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有效化解钢铁过剩产能

自2016年以来,我省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等有关部署和要求,相继出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6〕50号)等文件,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做好钢铁去产能各项工作。2017年,在各设区市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全省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634万吨,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并于11月份顺利通过国家的抽查验收。自2016年以来,我省已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214万吨,接近全国钢铁去产能总量的10%;累计分流安置职工3292人,发放奖补资金43648亿元;所有退出产能企业的债务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引发相关的债务纠纷和金融风险;取缔“地条钢”非法产能1233万吨,并顺利通过了国家抽查组现场审核验收。

下一步,我省将综合运用行政、环保、能耗、质量、安全和技术等“组合拳”,倒逼钢铁过剩产能退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高质量做好钢铁去产能有关工作,巩固提升钢铁去产能已有成果,严禁新增钢铁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严把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关,防止产能“边减边增”。切实为全省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兼并重组、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快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面向制造业中高端发展需求,围绕高温合金、纳米钢、钢铁废气处理、钢铁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等领域,组织实施“基于物联网的钢铁联合企业物质流监控与循环利用技术”等省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项目180项,省拨经费3.9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1.9亿元。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出高铁轨道板用高品质500MPa级细晶粒钢、海洋平台用高强度齿条钢、高强度精密合金钢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创新水平的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企业节能减排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实现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引导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支持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实施一批前沿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提升我省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质态。

三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百千万”行动计划,围绕支撑我省钢铁产业转型发展,依托钢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了省高端钢铁材料等8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金属线材制品等19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其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目标产品研制以及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等,加快提升我省钢铁等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下一步,我省将在强化产业前瞻技术部署、打造创新创业载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通过科技计划项目持续支持,鼓励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企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研发设计、智能生产、供应链协作、营销服务等全生产流程结合更加高效紧密,实现从传统商业模式向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互联网化商业模式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业生态,在钢铁等传统制造业领域积极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

三、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一是严格过剩产能项目环境准入。充分发挥项目环评审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严格执行钢铁、水泥、炼焦等过剩产能行业产能置换规定,对新增产能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完成备案的钢铁企业开展日常环境监管工作,未按要求完成清理整改的建设项目,一律要求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所有非电行业新增耗煤,一律实施煤炭消费量1.5倍减量替代。

二是加大钢铁行业环境管理力度。我省积极贯彻钢铁行业排放新国标和污染减排要求,倒逼达标无望的企业主动关停淘汰。省环保厅印发了《关于做好钢铁烧结机脱硫烟气旁路拆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治理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通知》、《关于开展全省非电行业氮氧化物深度减排的通知》等文件,要求2017年底前全省所有烧结机完成脱硫设施烟气旁路拆除工作,实现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行;要求钢铁冶炼涉及的物料堆场、输送转运、粉料配料、焙烧炼焦、装载卸料等各生产环节进行无组织排放精确治理;明确钢铁行业烧结烟气氮氧化物排放到2020年6月30日前实现超低排放。全面实施排放许可管理,2017年共发放钢铁行业排污许可证179张,钢铁企业实现全部“持证排污”。将29家钢铁企业纳入2017年国家及省级重点污染源监控名单,其余为市级重点监控污染源。

三是开展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行动。根据原环保部提出的“到2017年底,钢铁等8个行业达标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完成行业超标问题整治任务”的有关要求,省环保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江苏省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作的通知》,完成了钢铁行业67家企业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基础评估工作。根据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结合日常监管,综合判定7家钢铁企业属于超标企业。随后相关设区市环保局立即督促上述7家钢铁企业开展自查工作,全面系统分析存在环境问题,实事求是编制企业达标排放整治报告。截至2017年底,上述7家钢铁企业已完成自查评估及整治,各地结合实际排查和评估情况,认为7家企业整改后均能达到达标排放要求,并已将上述企业纳入达标排放企业名单。

四是综合运用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加大环保资金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批示范工程项目,在环保引导资金安排时优先予以切块分配,对钢铁烧结机旁路拆除的生产线,省级一次性补助50万元/条。积极做好费改税工作,从2018年1月1日起,《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排污单位依法向税务机关缴纳环境保护税,环保部门不再征收排污费;2017年12月2日,《关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环境保护税适用税额的决定》通过省人大审议,对我省大气和水污染物环境保护税适用税额作出了规定。目前,各地环保部门已将排污单位信息、排污费征收数据全部移交省地税部门。全面实施环境信用评价,开发建立“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平台”,省环保厅、省物价局联合出台《关于根据环保信用评价等级试行差别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年度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为“红色”“黑色”等级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在现行基础上分别加价0.05元/度和0.1元/度,促进企业正常运行环保设施,稳定达标排放。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发挥环境保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环境监管,增强环境硬约束,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尽快化解过剩产能实现健康高效发展,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一是继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坚持重典治乱、铁拳铁规治污,对超标超量排污、偷排直排、数据造假等环境违法行为,通过按日计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依法关闭等措施予以严厉打击。二是依托排污许可证加大监管力度。对钢铁、水泥、玻璃等15个纳入许可证核发范围的行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通过未经许可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以及排污口规范化设置、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达标排放等情况,对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三是强化过剩产能环境治理。督促各地在上半年全面完成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治理任务;组织分批开展钢铁、水泥、玻璃等非电企业深度脱硝治理,2018年内确保40%以上的钢铁企业完成治理改造。督促企业定期公开自行监测数据和达标排放计划,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

一是降低用电价格。根据价格管理权限,销售电价定价原则、总体水平和分类结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一直以来,为强化电价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次发文要求各地不得擅自超越价格管理权限自行制定对电力用户销售电价的优惠政策和变更电价执行范围,并作为历次电价检查的重点内容。为鼓励燃煤发电企业进行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促进环境保护,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相应的环保电价政策给予扶持,同时会同国家环保部制定办法对享受环保电价政策但环保设施投运不达标的企业给予处罚。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根据国家部署安排,燃煤发电企业环保电价执行标准将逐渐降低,最终并入标杆上网电价.

二是降低用气价格。根据价格管理权限,我省天然气门站基准价格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和调整;城镇燃气终端销售价格由各市、县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目前,我省天然气直供用户用气门站价格已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各地燃气公司对当地用气大户也实行了气价优惠,这些措施均标志着天然气价格正逐步走向市场化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在国家统一部署下,进一步完善天然气输配监管规则,适时迈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新步伐,还原天然气的商品属性,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通过竞争充分释放天然气市场活力,进一步降低用气成本,让企业用得上、用得起清洁高效的天然气能源。

五、支持钢铁企业新模式创新发展

重点围绕制造流程结构优化、制造流程技术提升、钢铁制造服务平台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建立与运营四大关键路径,发挥现有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优势,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流程各个环节的融合,推进钢铁制造、运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提高制造效率,增强竞争能力。大力推进钢铁行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支持引导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现有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企业研发、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柔性化、个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引导与支持钢铁企业聚焦国防军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核电、高端建筑等热点领域所需高端钢种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争填补国内空白,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名优企业和产品品牌。围绕低能耗冶炼、节能高效轧制、流程智能控制等前沿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自主集成能力,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指引,围绕工艺的精准化、生产的智能化、技术的先进化、产品的高端化,加快管理、销售模式创新步伐,大力推动全省钢铁行业质量变革。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您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建议。

  

                                                                                                    2018年6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