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江:汗水,洒满第二故乡
时间:2018-09-05 09:51 来源:省扶贫办 字体:[ ]

我是来自江苏开放大学的陈静江,作为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中唯一的女队员,担任东胡集镇党委副书记、鲁渡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一晃两年的帮扶时间眨眼就要结束了,这段时间我心里颇不宁静,看着村里两年来的变化、老乡们的笑容和老党员的殷切目光,真是感慨万千。

进了涟水门就是涟水人。两年来,我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村集体光伏电站建在何处,废旧的小学校舍如何招商引资变废为宝,柳编合作社的产品种类如何更新,种植的50亩杞柳成熟后收割、加工如何安排,“一户一人一技能”培训如何逐一落实,投入65万元建设的60立方米冷库何时建好,支持14家“低收入户”光伏发电项目资金如何筹集……

整天走村串户,说不累是假,但很充实。我一直铭记着县委王书记对我们说的一番话:“用脚步丈量脱贫攻坚的每一寸土地,把办公桌搬到问题现场,将群众微笑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

我是去年2月25日踏上鲁渡村这片红色热土的。到任第二天,我就进村入户摸底排查,走访了全村的低收入户及低保户,并召开10余次座谈会,找贫穷症结,问群众诉求,定扶贫措施,一整套帮扶方案应运而生。

鲁渡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之一,全村低收入户126户440余人。村集体经济几乎一穷二白,农民以种植稻麦两季为主,增收极其困难。

初来乍到,就遇到了“拦路虎”。村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2016年初村中建成了冯村电灌站,但还是不能覆盖所有田块,部分村民意见较大。我决定以这一“老大难”问题为突破口,争取资金新建一座小型电灌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电灌站终于在去年7月农忙前建成竣工,并派上了用场。我看着汩汩流进稻田的清水,一种别样滋味在心头。与此同时,群众对我这位抛夫别子、从城里来的第一书记,给予了一种肯定的眼神。

如何让低收入农户的口袋鼓起来,怎样让村集体经济挺起来,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

“扶贫先扶智”,我从技能培训入手,鼓励低收入农户用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经过组织,16名低收入农户参加了烹饪技能、育婴员、老年护理等培训班,现在他们揣着技能证书走上了新岗位,甩掉了贫困帽子。据了解,柳艺编织在东胡集镇方兴未艾,而在鲁渡村却少有问津,于是我和村干部一起先后三次到山东考察柳艺编织加工市场,谋划如何在鲁渡村建立柳编加工点,经过努力,40多名农村留守人员得到了培训,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动周围几个村100多名低收入农户参与花篮、柳筐等编织,现在,他们每人每天在家门口就能挣到五六十元。为扩大规模,我还牵头成立了本村的柳艺编织互助合作社,种植杞柳解决原料等问题。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我多方调研,积极利用省级财政奖、补资金60万元,筹建了装机容量86千瓦的村集体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已于今年3月并网发电,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并可持续受益25年。与此同时,我还为村集体筹建了“苏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了113亩“盐河整治抛土区”的复垦土地,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种植了“苏糯8号”糯玉米及“苏绿2号”高产优质绿豆。回想去年那段日子,我心中珍藏的是满满的感动,我与合作社“低收入户”一块播种、施肥、灌溉,和他们一道收玉米、赶包装,利用互联网等销售渠道,把3万多斤糯玉米送到了客户餐桌上,为村集体年收入增加了2万元。此外,为了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6年底我还和村支部一班人通过招商引资,将闲置小学租赁给驾校,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两年来,我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利用后方单位优势,与工作队一起主办了“2017年涟水县省定经济薄弱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班”;组织江苏开放大学师生来涟捐书助学,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资助1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为村部争取全民健身器材,节日期间慰问低收入农户、老党员80多户。老党员刘海兵感慨地说:“工作队真正把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到农村沾一脚泥土,与群众坐一条板凳,我获得了大学校园里没有的快乐,获得了人生经历中宝贵的财富。“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用诗人艾青的这句名言来表达此刻的心情,涟水已然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脱贫攻坚的这条路上,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陈静江,女,江苏开放大学副处级调研员,2016-2017年度江苏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队员、东胡集镇党委副书记、鲁渡村第一书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 宋福波:我的乡村我的梦 2018-09-05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