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帮扶需用心用情用力
时间:2018-08-27 16:55 来源:省扶贫办 字体:[ ]

2016年2月,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荐,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指派,我担任2016—2017年度省委驻淮安市淮阴区帮扶工作队队长,同时挂职担任淮阴区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驻村帮扶管理工作。一年半来,帮扶项目有序推进,帮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个人对帮扶工作也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帮扶对我而言,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感情;既是一次历练,更是一次收获。帮扶是一项暖人心的事业,没有感情是做不好帮扶工作的。这种感情不能是抽象的、概念上的,而是生动的、实践中的。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慰问、一个笑脸、一个帮助,或许就能为别人打开另一扇窗户。

调研中,我在凌桥乡新堡村一贫困户家里,得知他们条件非常艰苦,家中小孩今年14岁,正上初中,品学兼优。我也是一名父亲,当时就被小孩这种不甘命运、奋发拼搏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决定长期支持小孩上学,绝不让她因贫困而辍学。这其实是人性最自然、最朴实、最真挚的流露,只有真正带着感情走进千家万户,才能做好帮扶工作。

作为工作队队长,我深知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帮扶工作需要依靠工作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如何把这些经各级组织选派来的队员凝聚起来?一靠制度,二靠感情。作为一名干部,生活上的不便和困难比较容易克服,但情感上的思念却往往难以割舍。因此,对队员心理和精神的慰藉极为重要,要尽量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放开手脚在村里去干、去闯。有位同志在工作中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立即带领工作队党委班子成员前去看望慰问,并及时与他的家人和其他队员进行沟通,使该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合理分担,保证了他的休息调养和工作的延续性。

我在省住建厅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这些年虽然没少往基层跑,也知道基层工作的复杂和不易,但这次担任工作队队长以来,我直接走向基层、面向群众,在实践中明晰帮扶思路,探索帮扶举措,检验帮扶成效,使我对帮扶工作有了较为系统的深入思索。

首先,帮扶要因地制宜。“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因学、超生和文化观念落后,其中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又占大部分。因此,帮扶工作没必要也不应该贪大求全,而要提高针对性,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分类帮扶,提高帮扶的精准度。在产业帮扶方面,凌桥乡医药厂房建设、渔沟镇光伏扶贫项目、赵集镇美丽乡村建设等已经成效初显,弥补了这些村集体收入方面的软肋。在民生帮扶方面,码头镇玄武路建设和太平小区改造、新堡村建设路修建已经竣工,为低收入群众创业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行业帮扶方面,西宋集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带动了良田增产、农户增收。在党建帮扶方面,吴集镇后荡村、韩桥乡兴旺村、赵集镇高堰村等8个村部改扩建全面完成,共投资320万元,建成面积3200平方米,这些村的基层班子建设和为民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其次,帮扶要量力而为。帮扶不能单打一,更不能代替包办。“穷村要变富,关键在支部”“雁群飞得快,全靠头雁带”,脱贫的关键在于激发和释放村“两委”班子和低收入户自身的潜力和能量。帮扶项目应当发挥的是示范和引领作用,借此凝聚经济薄弱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通过帮扶给困难群众树立信心、打开思路、打下基础。

最后,帮扶要顺势而为。我常常告诫队员,千万不要在镇、村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把自己的思路强加于镇、村,更不能把自己当成“钦差大臣”,对镇、村事务指手画脚、大包大揽。帮扶项目的实施一定要尊重所在镇、村和困难群众的意见建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方向,确保帮扶项目镇里能支持、村里能受益、困难群众能受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帮扶,我实现了人生价值,开阔了人生视野,提升了人生境界。

我省派驻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已经二十多年,这种帮扶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脱贫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这种形式也开辟了一种新路径,不只是简单的为干部提供基层挂职锻炼机会,而是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干成事的平台,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有了直接服务基层的机会。两年来,我们总共实施帮扶项目160个,协调资金3500万元,干了许多当地多年想干而没有能力干的事。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和变化,将成为我和全体队员永远的回忆。

我也来自农村,但三十七年的城市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还是让我有些淡忘昔日农村的模样。当我在帮扶中再次面对着一张张充满期盼的陌生脸庞时,我又逐渐觉得亲切和熟悉起来。他们都经历了各种困难和不幸,但他们依然朴实,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这些品质感染了我,感动着我,改变着我,让我重新认识了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抱怨,以一种更加宽容、更加阳光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作者简介:李爱国,男,江苏省住建厅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队长、淮阴区委副书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