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宁:脱贫攻坚,就要用“实事”说话
时间:2018-08-21 15:57 来源:省扶贫办 字体:[ ]

2016年2月,我肩负着光荣使命,离开南京,奔赴淮安市淮阴区西宋集镇王码村,有幸参加脱贫攻坚“大决战”。作为省委驻淮安市淮阴区帮扶工作队队员、王码村第一书记,这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将是我接下来两年的新“家”,也是我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阵地”。

驻村以前,我没真实体验过苏北贫困村的生活,直到我来到王码村,眼前的一切让我有点“懵”。除了村中心的一条窄窄的水泥路,村里别无其他“像样”的路;村民们住的还是最老旧的平房,有的房子在我看来早已不能住人了。到村里初步摸排后,我心里有了点底。这个村的耕地面积共3200亩,其中3000亩都是旱田,农民只能靠天吃饭;村里有不少无父无母的孤儿,残障人数也比普通农村多;由于与泗阳接壤,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没有企业愿意过来,村集体经济长期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只能“吃一口,算一口”。

“既然来了,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要为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应有贡献,就要为老百姓多做些惠民实事,就要在这里多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我暗暗下定决心。

实地调研知家底。走村串户,与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老党员、普通村民和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座谈;到田间地头实地察看,走访贫困户,很快,我掌握了村里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个“底”,我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坚持先急后缓、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水利行业扶贫优势,统筹利用好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各方面资源,打造发展“主心骨”,落实一批强农惠农富农实事项目,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高效农业生产。

打造发展“主心骨”就是“疏浚干渠”,就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要致富,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第一书记的任期只有两年,而王码村需要的,是一支凝聚力、战斗力强的永久性帮扶队——村党总支。我决定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党组织建设。硬件上,为完善功能、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积极向省水利厅争取帮扶资金80万元,用于改造、扩建集便民服务、党群议事、党员活动、文体活动、图书阅览、宣传展览、电商超市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有效改善和提升村“两委”服务场所。软件方面,2016年正好是基层换届年,我全程参与了王码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真正把老百姓信得过、有威望、能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能人选进班子。在换届中,绝大多数班子成员都以满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肯定。按照淮阴区委“抓党建、促发展”部署要求,我团结村“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王码村在淮阴区“五星创建,提档升级”考核评比中,2016年度考核由原先的“两星村”晋升为“三星村”,村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17年度,我和全村人的目标就是“保四星、争五星”,让王码村取得更大发展。

发挥水利行业优势,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王码村“天生”缺水,自古以来只能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等有限的旱作物,经济收益低且很不稳定,靠天吃饭不能实现农民对脱贫致富的热切期盼。我想,现在党组织派我一个“水利人”来帮扶,岂不正到点子上?要是离任前,我连水都没给村民通上,还有什么脸回去?经过深入调研后,我发现,王码村有一个年久失修的斗渠,这个渠全长约4000米,涉及王码、洪北、跨洪三个行政村。如果能尽快把这条灌溉渠修好,通上水,不仅王码村的上千亩土地能够实现旱改水,相邻两个村也将直接受益。“这不就是王码村村民盼望已久的旱改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希望吗?”我惊喜,马上开始为拆除重建王码斗渠奔走。在省水利厅和市、区水利局的关心支持下,该项目最终被列入淮阴区2017年千亿斤粮食项目,计划总投资约715万元,项目区耕地总面积7900亩;灌溉水渠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升农田灌溉保证率,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凝心聚力“拓富路”,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想快速脱贫致富,光靠农民种地还是行不通。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输血”,关键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激活村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上来。王码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发展不了工业,面对这不争的村情实况,我决定积极依托西宋集镇高效农业产业园,为王码村引进高附加值产业,打造王码村自己的特色农业。经过考察,我发现一个瓜蒌种植项目有成功的种植经验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再加上瓜蒌可药可食,市场需求极大,经济效益很高。2016年我申请专项资金65万元,引入瓜蒌种植项目,由村集体跨村流转土地150亩,注册成立“王圩土地耕作服务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耕作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017年,为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能力,我申请注册了王码村历史上第一个自己的产业品牌“富梦家园”,又向省水利厅申请帮扶资金20万元,积极协调资金142万元,继续扩大瓜蒌种植面积350亩,村集体瓜蒌种植面积合计达到500亩,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9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的考核指标。土地流转后,我组织部分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就近在瓜蒌种植基地务工,让他们每年可增加收入8000元,摘掉“贫穷”的帽子。

旧貌换新颜,惠民实事得民心。埋头在王码村的田间地头,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一转眼,已经一年半过去了。现在的王码村,通上了五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村民“晴天满身土,雨天满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用上了亮堂的太阳能路灯,村民再也不用“摸黑”回家了;村内黑臭淤塞的河塘已“改头换面”,水美乡村见雏形;开裂的危桥换新桥,村民过桥踏实了;村里破旧闲置的老厂房出新后引进了木材加工企业,村集体和务工低收入户又多了棵“摇钱树”;600多平方米全新村综合服务中心、1200平方米新建水泥健身文化广场等惠民实事项目都已完工,发挥惠民效益,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当初我对王码村老百姓的承诺都已一件件兑现。

此刻想起陈杰厅长来调研指导精准帮扶工作时提出的要求:“水利扶贫要切切实实做出成绩,打造精品工程,搞出水利特色,形成有示范效应的有效模式,让水利真正实现为民服务。”此时,我对这句话终于有了更深的理解。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你说的话,你做的事,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脱贫攻坚,最终还是要用“实事”说话。


作者简介:李丰宁,男,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局政治处主任科员,2016-2017年度江苏省委驻淮安市淮阴区帮扶工作队队员、西宋集镇党委副书记、王码村第一书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