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菜上山” 山区绽放“幸福花”
——邳州市燕子埠镇走出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案例
发布日期:2018-07-18 15:49 来源:省扶贫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燕子埠镇地处邳西北山区,人口36万人,耕地7万余亩,由于区位偏僻,地势高亢,长期以来全镇经济发展滞后,低收入人口超过8000人。近年来,燕子埠镇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锐意探索设施农业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高亢山区发展设施农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截至2015年底,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全镇规模设施农业发展到12万亩,年产量24万吨,蔬菜生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带动减贫人口近3000人。其中以鹿寨村为中心的5000亩冬暖式日光温室园区,户均两个棚,夫妻两个劳动力,年均收入达10万元。

一、因地制宜找准思路,探索产业发展模式

走进燕子埠扶贫产业园,培育中的长茄、辣椒、苦瓜等反季节蔬菜正在开花挂果。放眼望去,整齐的蔬菜大棚遍布山地,一辆辆农用三轮车穿梭其中,一派繁忙景象。

燕子埠地处丘陵山区,农业以轮作小麦、玉米为主,靠天吃饭。自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之后,如何引导群众转变传统农业轮作观念,向土地要产出、要效益,让农户脱贫致富就成了当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发展实际,燕子埠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出独具特色的高效设施农业“七统一自”发展模式:(1)统一园区规划。该镇委托扬州大学科学编制以鹿寨村为核心、沿棠台路带状建设的2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各村愿意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进园建棚。通过对园区集中建设、集约发展,规划了“北部温室、中部经济林果、南部食用菌”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2)统一土地流转。村委会集中收回村民原零散土地,与村民按全市统一的规范制式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集中后的土地由村委会和设施大棚承包人签订租赁合同(期限到2027年),村委会每年将收缴的土地租金发放给原土地所有人。(3)统一图纸建设。按照“徐州二代”日光能温室建设标准,推行棚室规范建设一张图,通过农户自建、工程队包工建设等形式,统一建设“大跨度、无立柱,上有卷帘机、下有喷滴灌、边有看护房”的日光温室。(4)统一政策补贴。镇政府给予每个棚室1万元的奖补资金,统一支付棚外占地租金,同时在农机购置、打井、喷滴灌设施等环节给予承包人不同程度的补贴。(5)统一种苗供应。园区设施种苗由园区管委会统一从新河鲁盛、徐州润泽等种苗基地购置,保证种苗质量和集中供应。(6)统一技术服务。镇党委、政府免费提供园区主打品种种植技术手册和宣传图,重金聘请省农科院、徐州蔬菜所、南农大、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对种植户定期进行棚室建造、种苗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7)统一基础配套。镇政府出资统一建设园区桥、涵、路、电、井、通讯等基础设施,做到棚室建到哪,设施跟到哪。两年来,园区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1500万元,补助棚室建造资金900余万元,园区规模雏形初具。(8)群众自建自种。目前,园区有900个棚室是由农户筹资自建自种,自负盈亏,农户有了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权,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园区内最多的一户建设30个日光温室,最少1个,户均2个棚室,且无工商资本进入园区,避免了工商企业与民争利,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利益。

二、真抓实干强化措施,保障产业发展顺利

镇党委、政府立足农业主导型镇的目标定位,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村组干部会议、现场推进会、村民座谈会等不同层面的会议,在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户中大力宣传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景和扶持政策。十余次组织村干部、种植大户和两套班子成员赴山东寿光等设施农业先进地区实地学习参观,以发展成效引导群众破除传统种粮观念,坚定发展设施农业信心。同时,通过广播、标语、宣传车等宣传,提高群众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度,“不离土、不离乡,一户一棚奔小康”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工作推进中,镇党委、政府坚持“定、分、督、考”四步工作法,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发展设施农业意见,大幅提高设施农业工作在村级考核中的比重,成立由镇党政负责人为组长,两套班子成员、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镇村干部包挂制、村支部书记末位淘汰制,将年度目标量化到月、分解到人,做到责任人、完成时限、标准要求和具体措施“四明确”。镇政府设立动态公示牌,对园区建设进度每日一公示,镇领导小组对棚室建设每周一督查、一月一考评,年末按照考评结果奖优罚劣。镇党委、政府的强力引导推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投资建棚的热情和激情。

为解决建棚资金问题,镇政府承诺每个标准徐州二代温室给予补贴一万元,在墙体完工和整棚完工验收后分半补贴到位。同时,积极协调市农商行在建棚融资上给予倾斜扶持,鼓励农户联保担保贷款,引导机关干部和村支书采取“自己贷款,平价转贷”的方式帮助村里有意向的群众融资,保证了群众“有钱办事”。在项目用地上,本着让农户得益自愿流转土地、承包户能够承受愿意返租土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三年来全镇累计流转土地11万亩。着眼解决单个农户“卖菜难”,镇村引导成立了瑞祥、新兴、俊腾三家蔬菜种植合作社,辐射带动园区和周边500户设施种植户,合作社组织收购,保障产品价格和销路,合作社与农户联姻打开了徐州、常州、上海等6个大中城市蔬菜批发销售市场。

镇党委、政府坚持“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积极整合农业、农开、水利、土地以及本级财政等方面项目和奖补资金,向设施农业园区汇聚集中。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70万元,其中本级财政专项奖补资金324万、农资开发286万元、扶贫开发60万元、现代农业200万元。

三、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推动扶贫产业壮大

据测算,燕子埠设施农业园区核心区设施蔬菜年总产量达到18000吨,年总产值达到8000万元。每个日光温室占地3亩,实用面积13亩,种植黄瓜+苦瓜每棚产量6万斤、种植番茄每棚产量3万斤、种植长茄每棚产量4万斤,每棚年毛利9万多元,同时,日光温室棚前棚后种植露天花生、蔬菜等作物,年收入近5000元。扣除肥料6000元,薄膜2000元,种苗、农药5000元等成本13万元,年纯收益达到8万元,每棚效益相当于3亩小麦玉米轮作的30倍。

稳定的收益、看得见的实惠,农户建棚热情高涨,农户人均收入大幅提高。2013年,鹿寨村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2015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实现了向小康生活迈进的历史跨越。鹿寨村原有90%的外出务工人员返回率达到50%,农户王成涛由反对建日光温室到引导说服在外务工的兄弟、儿子、侄子发展10个棚室,成为众口称赞的种植能手。同时,园区为本村建不起日光温室农户、年老体弱的老人、妇女或外来人员提供了务工就业机会,务工人员收入60元/天,月收入近2000元。

燕子埠镇由小麦玉米旱作物轮作转变为设施菜种植,实现了规模化连片经营。生产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集约式,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通过专家、教授和农技推广人员组织的科技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性人才,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园区的科学种植水平。

通过三年的园区发展和实践,农民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农户一心扑在棚室发展和科技知识提升上,原先闲懒散现象不复存在,农民综合素质实现了质的变化。园区内多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继成立,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农户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农民逐渐走出了穷山沟,成为推动燕子埠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全镇将聚焦整镇脱贫的目标,在鹿寨、尤村打造2个市级农业扶贫产业园,充分利用深能集团在该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契机,建设光伏温室大棚100亩,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生产生物科技制冷设备项目,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打造江北地区蔬菜产业强镇。到2018年,全镇温室大棚种植面积将超过1万亩,产值预计突破2亿元,让冬暖大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率先实现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