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816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重视加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的提案)
时间:2018-06-21 10:11 来源: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字体:[ ]

杨戟、李向东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重视加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国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对集聚的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启动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和带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中心。

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明确提出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创新高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打造原创成果的供给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引领区、苏南国家自创区建设的核心区。

您们的提案对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省科技厅、南京市政府将在工作中积极采纳、认真吸取。

一、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省正在推进高水平的创新型省份建设,在南京等有条件的地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我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我省正在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迫切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江苏标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布局建设,有助于我省加快突破一批重大科技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促进创新能力跨越提升,扩大江苏和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升我省科技经济的竞争软实力,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2、有利于我省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人才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最可依赖的资源,在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工程师与科技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可以持续吸引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汇集江苏。同时,以大科学装置的制造、试验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引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现代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与交流,广泛汇聚全球创新智力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3、有利于助力我省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够连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形成与产业实际需求相融合的组织机制和嫁接平台,以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促进网络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的综合交叉发展,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与转移,为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工作,将“支持南京市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列入2018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政府成立了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从省级层面统筹推动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创建工作。省委娄勤俭书记多次作出指示;吴政隆省长明确批示“要高度重视,突出我省优势和特色,着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科技‘高峰’。”;马秋林副省长两次专题听取汇报,进行调度。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京市政府、省科技厅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1、制定方案。2017年10月份以来,南京市政府、省科技厅等省有关部门,启动了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的研究编制工作。先后赴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学习建设经验。邀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战略科学家、主抓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国家部委领导、高校院所领军人才以及省内外创新智库专家,召开了座谈会。目前,已形成《南京市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总体方案(送审稿)》并上报省政府。

2、明确任务。南京市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明确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一是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瞄准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拟围绕“网络通信与安全”、“战略新材料与物质科学”、“人口与健康”等三大领域,在南京视条件分别建设相应的紫金山实验室。二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建设,尽快发挥效用。积极推动已列入国家规划后备项目的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等项目,研究制定预研方案,积极做好争取工作。支持开展质子源加速器等设施的预先研究,进一步培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源。三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工程化创新平台。拟建设卫星通信工程化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材料微加工及表征平台等。四是设立贯穿式的重大科技专项。拟在高端芯片、机器人、战略新材料、精准医学等领域,以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开展重大专项研究。

3、出台政策。2018年初,以南京市委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及45个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为落实“121”战略包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工作,提供了系统化、领先性的政策保障。省科技厅把支持南京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作为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各类重大科技计划中给予倾斜支持。

4、稳步推进。南京市成立了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筹建委员会,举办了第二届全球未来网络峰会;南京市、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紫金山实验室筹建方案、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启动相关重大科研设施的预研筹建;省科技厅向科技部推荐了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牵头组织的“国家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南京邮电大学创建“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南京市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中科院南京分院麒麟新园区项目正式开工,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前沿交叉与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南京地区集中签约新型研发机构120多家,已经备案29家。

三、下一步推进措施

下一步,省科技厅、南京市政府将会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纵深推进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工作。

1、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是统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我省特别是南京市科学能力基础雄厚、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围绕量子通信、脑科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等前沿领域,每年布局实施一批面向未来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在科学前沿重要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我省特别是南京市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在若干重要领域跻身全国领先行列。二是推动原始创新基地加快发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创新优势,在生物技术、微纳制造、智能交通、放射医学、有机电子等领域,积极培育建设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培育更多处于全国并跑或领跑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三是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加快培养一批在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基础研究后备青年科技人才。

2、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一是配合省发改委加快推进江苏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牵头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研究院的指导,并将其纳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在体制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加快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筹建工作,组建独立运行实体,成立实验室理事会、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等。三是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南京,支持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围绕“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和“质子源加速器”等进一步集聚国内外高端资源,加快预研培育。积极争取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项目中的望远镜运维和科学研究中心等远程运控系统落户南京。

3、推动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向南京集聚。一是深化南京与中科院系统的合作。进一步整合中科院系统创新资源,依托一批重大设施的落户,推动中科院更多的增量资源、前瞻产业和重大平台布局到南京,把南京作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带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链融合”。二是推动南京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正在开展的“两落地、一融合”为契机,整合科教资源,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公共平台。加快推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团队和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团队等与南京共建斯穆特量子密码通信研究院和人工智能STEM创新教育产业化基地等,进一步提升南京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三是推进江苏省通信与网络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重点培育的战略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前瞻研究、金融资本整合和公共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完善、体系完备、国际一流的重大产业化创新平台,加快形成通信、网络、光电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集群。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8年6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