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
常州专场:从全国首批综合试点改革城市到产城融合改革取得实效
时间:2018-10-23 13:35 来源: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字体:[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常州专场。

常州,毗陵古驿,兴吴之地。这里,春秋涤荡三千载,传承季子诚信家风;这里,运河悠悠源远流长,孕育江南文化古城。“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是这座城市砥砺前行的精神传承。多维度聚焦这座城市因产城融合产生的嬗变,今天,我们邀请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高平走进网络发布厅。

高平: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本场发布人高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这40年,是敢闯敢试、不断突破的40年。1979年,一声春雷,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7月11日,常州市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开放城市。

这40年,也是奋力创造美好生活的40年。40年来,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演绎出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变迁。从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到全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产与城、智与造的时代交融,在城与人的时空交汇中,如何向全省交出像样的产城融合发展答卷,并提供一份可以借鉴的样本,进而实现产业转型重构和城市价值再造,使全市走上“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

这其中的支点就是:“一城”,再创工业明星城市辉煌,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一中心”,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光伏、石墨烯等领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一区”,就是要实现产、城、人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设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和各位网友分享常州改革史诗中的实景切片和转型故事。 

第一篇章:产业之变,擦亮工业明星城市底色

高平:“双手舞出八条龙,小桌子上唱大戏”,常州人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改革的基因。向改革要资源,以创新求突破,从“工业重镇”到“智造名城”,从隐形冠军到全产业链升级,常州正大刀阔斧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型。40年来,在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常州坚定地进行着工业明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常州工业的支柱骨架。尤其是近年来,常州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建设主题年活动,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一批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在常州纷纷落地,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视频+旁白:上世纪80年代,常州作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与苏州、无锡共同创造了“苏南模式”,形成了以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那时的常州名牌产品像金狮自行车、红梅照相机、星球收录机、幸福牌彩电、月夜灯芯绒、常州柴油机和手扶拖拉机等,享誉国内,远销海外。其中小型柴油机、灯芯绒、卡其布等出口量曾一度位居全国首位。2005年,黑牡丹、常柴被国家评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金鼎、常发等获评省级出口名牌。为了进一步搞活企业,常州有关部门还从多方面筹集各种生产周转金,包括新产品开发周转金、技术改造周转金等,深受企业欢迎……“小桌子上唱大戏”,是当年《人民日报》对常州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形象概述,并认为这是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经济的“样板”。

高平:通过这一段视频,朋友们可以看到,常州工业明星城市的名片是有含金量的,当时就初步建立起了覆盖轻重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当时,常州市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按现在的眼光审视,正是简政放权、减税降负、政银企合作的雏形,常州人民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大胆地改革,大胆地探索。下面,我通过几个关键词和朋友们一起来感受40年之变。

第一个关键词:万亿梦想。常州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7.57亿元,1991年的102.18亿元,2004年的1113.38亿元,到2017年的6622.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3年超万亿,工业应税销售2017年超万亿。常州发展步伐越来越坚实,总量跨越的速度越来越快,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30位。

高平:经济总量的持续攀升,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必将进一步增强常州集聚资源要素的能级,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和发展信心。常州自觉将产城融合放在多项国家战略叠加的大机遇中谋划,把符合全球创新趋势、附加值水平高、具有较高资源配置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心来谋划。最近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常州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通过5年左右努力,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全力打造产业自主可控、两化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强劲、人才支撑有力的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

高平:第二个关键词:隐形冠军。万亿台阶,需要积跬步而至千里,需要一个个实业细胞的积累和勃发。制造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实体强;实体强,则经济强。没有中小企业的“满园春色”,就不可能有常州经济的欣欣向荣。 常州人口中10个人就有1个是老板,中小企业占99%以上。常州将股改上市作为重构新动力、增创新优势的关键一招,大力推进“个转企、小转规、规转股、股转市”。常州涌现出200多个行业领跑者和隐形冠军,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4900亿元,入选省大中型制造装备升级项目数居全省第一,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工业产品超过100个。过去3年,常州亩均税收超千万企业,由312家增到513家。全国石墨烯产业半壁江山在常州,太阳能电池组件出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天合光能位列全球第一。上上电缆全国第一,世界第九。每四台机器人,就有一台在常州制造。朋友们使用的每两部高端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手机使用常州瑞声科技产品。

视频+旁白: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录着企业家群体的创新创业,也见证着企业家精神的成长成熟。

凭借8万元借款,一台租用的小型注塑机,两间废旧的种子仓库创办企业,今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俞金坤是改革开放40年中的一名典型的奋斗者。从代工生产到开拓创新,他带领团队实现真正的“中国创造”,登陆资本市场。用“一根扁担”挑起百亿企业的重担。从80年代的绿皮火车,到竖起一个个“中国制造”的“标杆”,老俞带领研发团队,将中国标准的塞拉门成功运用到复兴号标准动车组上。

高平:在乡镇企业时代,常州企业家凭借“四千四万”精神,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现在,是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高平:我分享的第三个关键词是,“三位一体”。在常州打造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的进程中,工业经济“三位一体”发展战略持续发力。全市工业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路越走越宽,夯实了常州工业的发展后劲。从2014年起,常州通过“三位一体”发展战略,通过十大产业链建设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双百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三位一体”战略有机融合,按照“建链、强链、补链”的要求,以重大项目的“撑杆跳”,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过去,我们曾走过“招来什么项目,就发展什么产业”的旧路,现在转向“主动优选”,不断推出2.0、3.0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延伸上下游,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步布局创新链,提高产业自给率和核心竞争力。

数据可视化+旁白:上世纪80年代:纺轻电和加工业。

上世纪90年代:机电和轻纺。发展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改造提升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 

21世纪: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13年,常州首次提出“十大产业链”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包括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在内的十大产业链。“升级版”十大产业链“五新三高两智能”,即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装备、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

配音+视频:天合光能是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军者、世界领先的光伏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国内首批获得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18次创造了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近日荣膺中国工业大奖。

打开手机,温度、压力、测距、速度……在车间里密布着的成百上千个传感器,正一刻不停地将所有数据收集上传至阿里云数据库。“大数据与云计算作为工业新的生产力,让太阳能更加智慧。”

天合光能董事长、CEO高纪凡说,从制造企业向智慧能源集成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由“造、发、储、配、售”全链条产业模式向“发、储、配、用、云”创新和成果输出转变,引领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发展。

第二篇章 科技体制改革激活产学研常州模式

高平:近年来,常州市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以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以“一核两区多园”为基础的“创新基地—培育基地—承接基地”功能布局。

面对高校资源稀缺、本土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一条科技长征路,常州人一走就是十多年。市委、市政府从2002年开启科技长征,把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力量引入常州,建设以科教城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招科引技、招院引所,常州市委、市政府连续13年开展“科技长征”活动,举办“5•18”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与全市9万家民营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创建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筑巢引凤吸引科教资源,实现“名校聚常州”。长三角城市群科创驱动力报告显示:上海综合排名第一,常州第八。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常州市共有24项成果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常州科教城的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等项目获得一等奖。可以说,在科技体制的改革长征路上,常州收获了甘甜的产业果实。

视频+旁白:每天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1.2家,累计2465家;每天新增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每天新增授权专利4件;在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有2万名科技人才在为梦想奋斗。走进常州“创新之核”,科技创新的形态、业态、质态迈向高质量,创新生态蔚然成风。

向改革要资源,以创新求突破,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孵化创新企业,引育创新人才,融通创新资本,优化创新环境,先后创成工信部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发改委中德创新园区、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8个国家级平台,连续4年荣膺《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

常州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大多数排名全省前四位,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团队等指标居全省前列。坚持把政府、企业、资源、机制和环境这五种创新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促成创新与创业水乳交融、科技与产业比翼齐飞。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落户常州科教城已有12年。2006年,在首届“5•18展洽会”后,陈强院长便踌躇满志地来到科教城。那时,他满眼看到是疯长的荒草。科教城还没有通公交车,出租车几乎看不到。从“创业房客”转型成为“创业房东”。作为科教城第一家进驻的高校研究员,陈强戏称自己是“知识牛仔”。“拓荒”之初,他和建筑民工一起吃小吃、盒饭。目前已在科教城建立了新能源、医药、新材料、光电等5个开放实验室和2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孵化了15个创新型企业,与常州企业合作项目60余项,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

高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制造看江苏,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瞄准高质量发展,常州作为制造大市,在攻克、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勇挑重担,围绕智能装备、碳材料、光伏等特色产业大力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早在2012年,常州市、武进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就由三级财政出资5000万元,成立全球首家石墨烯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共同刺激新兴产业从“休眠态”转变为“激活态”。也由此有了“全国石墨烯看江苏,江苏石墨烯看常州”的产业佳话,产业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几个企业的创新故事。

视频+旁白: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首先体现在关键技术的控制力上。碳纤维,被称为“黑色黄金”。中简科技公司总经理杨永岗带领20多位博士、硕士和工程专家扑在厂房里,8年没有节假日,开启T700级高性能碳纤维全面国产化进程,助力中国航空翱翔蓝天。

以中简为龙头,常州高新区正在打造“碳纤维产业园”,扩大碳纤维在风电、汽车、轨道交通、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把碳纤维打造成常州乃至江苏的名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原创成果落地应用为目标,打造碳材料、传感器、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名片。

视频+旁白:走进时尚现代的常州西太湖石墨烯展厅,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机电容触摸屏、全球首款石墨烯重防腐涂料、全球首款石墨烯蛋白质分离试剂、全球最早制备平米级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一个个颠覆性的新产品,创造了10项世界第一。

随着全球首款石墨烯智能理疗护腰的发布,这项世界纪录又被刷新。依托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和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常州率先在全国形成了集石墨烯设备研发、原料制备与应用研究、产品生产、下游应用为一体的完整上下游产业链,成为国内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典范。2017年,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产值792.84亿元,同比增长20.6%,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3%。

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冯冠平教授:全国已经有几十家石墨烯研究院,但是真正建立一个石墨烯研究院平台,常州是全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常州也是我的老家,我是从武进出来的,也应该为武进多做一点贡献。

第三篇章  产城融合示范区,让生活更美好

高平:刚才通过两个篇章的发布,各位网友对常州的产业、企业、城市有了了解,下面,我们走进产、城、人中的第三篇章,带您认识常州人以及市民的生活。

今天,我要向各位网友介绍的,是一位特殊的“荣誉市民”——他来自加拿大,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常州女婿,爱吃丈母娘做的狮子头和清炒百叶,他就是法国索普瑞玛集团亚太区总经理白力伟。

视频+旁白:14年前,白力伟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时,还是一个小伙子。那时的他,尽管对中国充满憧憬,却从没想到若干年后会在中国娶妻生子,“扎根”成为常州女婿。他清楚地记得2004年初次来江苏时,上海到南京的火车很少,速度也很慢,“但现在上海似乎就在隔壁”。

2004年,索普瑞玛在中国设立第一个办事处时,只有两三名员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动摇,索普瑞玛也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优质产品。 

白力伟介绍说,江苏拥有高铁以及四通八达的公路,无论是人员出行还是货物运输都非常方便。先进高效的供应链、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也为企业生产和产品周转提供了保障。很容易找到生产优质原材料的合作伙伴,“我们建立生产基地,专注于我们最擅长的事情”。

高平:常州瞄准建设空间均衡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乐业幸福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整合资源要素,调优产业布局,建设产、城、人相生相融的城市格局。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区划调整后的金坛和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看一看变化。

视频+旁白:城市西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让曾经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慢了半拍的金坛站上了“风口”。金武路亿晶大道南侧,众泰汽车产业基地,满载着新款SUV车型的整车运输车鱼贯而出。从签约到开工仅100天,众泰创下了金坛工业发展史上招引龙头项目洽谈时间最短、进场速度最快、单个项目体量最大的3个“历史之最”。如今,一批批大项目纷纷落户、一个个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一件件大规划次第展开,主要经济指标逆势飘红。

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金坛正在打造“一城”“一区”,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扮靓“一山”“一水”,即把金坛茅山、长荡湖等山水资源转化成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产城融合,让这颗苏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视频+旁白:以生态文明大突破引领高质量发展,乡镇经济裂变为园区经济、平台经济,正是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改革的真实写照。常州的“东大门”,181平方公里的发展热土,在跨越赶超的发展势头中日渐崛起。常州经开区集中精力做好产业、城市、生态、改革四篇文章,奋力打造转型跨越新增长极。

成立以来,总投资超100亿元的铁牛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的星源材质、凯迪智能汽车牵引控制系统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壮大了产业实力。欣盛芯片载带项目,是2018年江苏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达200亿元,将成为国内最大的COF驱动芯片生产基地。

以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为目标,常州经开区还明确了5大类23项改革任务,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已初步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高平:产业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地更净,绘就一幅富有江南特色的山水美丽长卷。

近年来,常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优良生态作为加速转型的“绿色引擎”,着力建设生态绿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功能不断升级,配套公共服务在不断做“加法”。城市交通达到A类城市一等水平;“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就业社保服务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相继建成;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吸纳13.6万外来人口子女就读,吸纳力达到87%;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城乡社区实现全面覆盖,城区内,常州市民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能享受到公共绿地和免费公园。

常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常州幸福树硕果累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互联网+医疗”,让群众就医更方便;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加快推进“三优三安两提升”30件民生实事,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高平:40年来,常州人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新时代常州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塑造工业、旅游、管理三张高质量的“明星城市”新名片,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三个明星城市”的建设,是常州市委、市政府实现“六个高质量”的工作抓手。

工业明星城市,做强硬实力,这是常州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

旅游明星城市,扮靓美实力,很多网友都知道常州恐龙园的大名,推进“旅游+”与“+旅游”双向融合。常州,从曾经被华东旅游线遗忘的城市,跃升为全省旅游四强。这是常州历史文化、自然禀赋和城市精神的综合体现。

管理明星城市,做优软实力,像绣花一样管理好城市家园,这是常州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高度统一。

主持人:感谢发布人的精彩解读。再伟岸的树,都是一枝一叶长起来;再漂亮的城,都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市,我们期待常州交出更美好的新时代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