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7-03-14 15:54 字体:[ ]

  ——2017年2月6日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朱晓明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6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总目标,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主要指标保持在预期和合理区间,较好完成了“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76086亿元,增长7.8%;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21亿元,同口径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49371亿元,增长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07亿元,增长10.9%;

  ——外贸进出口总额33634亿元,下降0.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52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6元,增长8.3%;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

  ——城镇登记失业率3%,城镇新增就业143.2万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5%左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0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9.24%,氨氮排放量削减2.91%,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9.66%;

  ——人口自然增长率2.73‰。

  对照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绝大部分指标落实情况较好,完成率较高。约束性指标中,社会保障、节能减排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预期性指标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R&D经费支出占比、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教育指标实现或基本实现年度目标任务。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计划目标为增长8%左右,由于2016年5月全面实施营改增等多重因素影响,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年度计划目标调整为达到8120亿元、增长1.1%,即同口径增长5%,调整后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少数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与计划安排存在一定差距。因受市场需求总体不旺、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去产能工作刚性落实以及政府投融资平台调整转型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但仍处于可预期的合理区间;由于国际市场环境低迷、外部需求持续不振、国际贸易格局深刻变化,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未能“浮出水面”,但出口总额增长0.2%,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且不断呈现结构趋好态势。

  一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省上下认准目标任务不放松,攻坚克难求突破,务实创新促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着力实现更高层次供需平衡,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态。刚性落实“去降补”任务,制定实施“1+5+1”政策意见。去产能方面,全年压减钢铁产能580万吨、煤炭产能818万吨、水泥产能512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打击非法产能,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电炉或转炉全部淘汰,彻底整治“地条钢”。去库存方面,全省库存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较去年底缩短7.5个月,采取积极措施管控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去杠杆方面,大力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达29%;全年发行企业债券71期863.9亿元,规模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支持企业境外发债(借款)项目27个,募集资金89.6亿美元。降成本方面,两次出台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政策意见,直接降低企业成本1070亿元。补短板方面,实施5大领域55个专项工程,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深入贯彻国家鼓励消费政策,制定出台我省《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六大消费工程”、“十大扩消费行动”,支持“互联网+商贸”、“同线同标同质”等新型消费业态加快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2%。重抓扩大有效投入,200个省级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率高于上年水平。郑徐客专建成通车,连徐高铁开工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实现初通;常州北京通航P750飞机、泰州越美激光显示蓝色芯片等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服务示范基地、全省棚户区改造体系工程等168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积极为项目开工创造条件,加大要素保障和问题协调工作力度,中兴云计算大数据华东基地等87个项目如期开工,南京台积电12寸高端晶圆、镇江席勒通用航空直升机和如皋赛麟青年乘用车3个储备项目提前开工。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占比达69.3%,增幅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4.7%。争取国家层面各类资金投入超过400亿元,成功举办与央企合作恳谈会、民营资本投资江苏大会,共签署合作项目113个、投资总额超过6500亿元。力促外经贸稳定运行,认真落实稳定外贸增长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苏州和南京江北新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积极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占比达47.9%,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保持稳定。着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制定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政策措施,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7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注重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落实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40条政策,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健较快发展,新增7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家企业技术中心、126家企业研发机构,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30家、企业技术中心264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38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左右。重点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启动实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0.5%,占规上工业销售收入30.2%。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聚焦健康、养老、旅游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推进工业强基工程,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与互联网化提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全省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继续抓好10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和20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进。注重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放管服”为重点,制定我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大幅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和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全面实施,“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南通实践获国家表扬。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出台《省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推进省属企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江苏省价格条例》,制订售电侧改革实施方案和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办法;实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全面实施“营改增”,全年为企业减税超过500亿元;制定落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PPP入库项目实现全覆盖,累计吸引社会资本1896亿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实施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意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有序整合,出台市场调节药品价格行为规则。推动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一带一路”部省协同机制和国际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积极支持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和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出台我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全年核准境外投资项目1067个,增长21.3%,中方协议投资额142亿美元,增长38%。

  (四)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注重对接协调融合互动,持续做好城乡互动、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农业生产稳中调优,全年粮食总产693.2亿斤,新增高效设施农业50.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00万亩;农村改革持续深化,80%的行政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7.4万家,家庭农场经营比重超过34%,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县乡覆盖面超过80%;农村实事工程进展顺利。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重点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台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载体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落实支持苏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苏中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支持力度,推动宁镇扬一体化、锡常泰、(沪)苏通融合发展;继续支持苏北发展振兴,深入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园区建设,苏北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1900个。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出台《沿东陇海线经济带重大项目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落实国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要求,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长三角发展一体化,落实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等领域合作项目,力推盐城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出台我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行动方案。

  (五)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注重推动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着力点,制定主体功能区建设指导意见。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GDP能耗强度和四类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PM2.5浓度同比下降12.1%,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达70.2%。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太湖水质保持稳定,长江、淮河流域治污进展顺利,完成56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和1400多个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加快绿色江苏建设,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8%,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6%。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国家示范试点达31家,推进城市矿产、再制造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超过国家下达的考核任务。

  (六)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注重补短板保基本托底线,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支出同比增幅超过20%,有效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认真落实促进居民增收政策措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全面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26.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7.8万人,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9%。组织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支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22.8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险种参保率保持在97%以上。深入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76.8万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大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总的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过去一年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去降补”五大任务有待不断深化,有效需求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企业经营主体困难较多,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约束,以及金融和社会风险不容忽视等困难、矛盾和挑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重大项目安排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突出创新、富民和生态建设,科学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尤为重要。总的考虑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将中央精神与江苏实际相结合,既体现平稳发展、稳中求进,更突出以进促稳、进中求好,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奋发进取,更加有效发挥改革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关注结构性、引导性、趋向性指标,将工作主要着力点放在聚力创新上、实际成效体现在聚焦富民上,力促全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水平继续走在东部沿海地区前列。具体指标设置和安排突出“三个准确把握”: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衔接,紧扣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两聚一高”总体要求,有效衔接“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充分体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统筹,指标设置安排充分体现积极向上、稳妥可行的原则要求,安排经济增长目标时既呼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又考虑我省潜在增长率的合理区间,同时为调整转型和改革创新留出余地和空间。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兼顾,在指标设定上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个更”目标相呼应,坚守底线、引导预期,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突出富民导向、就业社保和生态环境改善,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分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四个类别,共计23项39个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个,预期性指标26个。这是经过多方听取意见、审慎研究讨论确定的,与往年计划指标相比作了创新、调整、优化和完善,是省委省政府狠抓若干重要发展事项及年度任务的细化、实化和具体化。

  经济发展。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8项11个指标;

  创新驱动。包括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5项5个指标;

  民生保障。包括居民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农村脱贫等6项13个指标;

  生态环境。包括节能减排、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建设用地占用下降率等4项10个指标。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目标为: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左右,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左右;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4)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保持稳定;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左右;

  (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

  (7)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5%;

  (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5%;

  (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同步;

  (10)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

  (1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4.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氨氮排放量削减2.8%,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4%;

  (12)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13)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14)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下降率达到6%。

  (二)2017年省级重大投资项目总体安排

  安排今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时,我们注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引领创新发展、注重落实重大战略和“十三五”规划、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注重强化民生导向,2017年计划安排省级重大项目230个,其中实施项目210个、储备项目20个;总投资3.2万亿元,其中实施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33亿元。与往年相比,今年重大项目的安排,呈现创新引领项目增多、协同联动项目增多、多元合作项目增多、融合发展项目增多等特点。从地区分布看,210个实施项目中涉及苏南的141个,涉及苏中的74个,涉及苏北的83个,苏中跨江发展和苏南调整转型项目显著增多,有助于形成苏南转型引领、苏中辐射带动、苏北积极跟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210个实施项目具体分五类安排:

  重大创新载体项目20个,包括研发平台项目10个、科创园区项目10个,总投资10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3亿元。

  重大产业项目110个,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1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45个、现代农业项目5个,总投资98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86亿元。

  重大生态环保项目15个,包括生态保护项目10个、污染治理项目5个,年度计划投资169亿元。

  重大民生工程项目10个,包括社会事业项目4个、民生保障项目6个,总投资2335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278亿元。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5个,包括水利项目5个、交通项目38个、新型信息通信项目3个、能源项目9个,总投资1338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67亿元。

  三、实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举措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需求结构,力促经济稳健增长。

  坚决落实“去降补”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方面,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三项行动,确保不新增钢铁产能,鼓励和支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企业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研究谋划以提升质量品牌、整合区域资源为主要任务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全年压减钢铁产能650万吨、煤炭产能18万吨、水泥产能9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200万重量箱。去库存方面,坚持去库存与稳市场并重,既防过热又防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逐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突出分类指导、精准因城施策,重点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较高库存,全省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保持稳定。同时重视商业办公类商品房去库存。去杠杆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重点降低企业杠杆率。积极鼓励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支持具备条件企业上市融资,总结推广“债投贷联动”新型融资模式,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保持在29%左右。指导并支持各地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降成本方面,认真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政策意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完善小微企业转贷基金运作机制,努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性、经营性成本。补短板方面,继续实施5大领域补短板专项工程,完善补短板项目储备和推进机制。引导地方向优质投融资平台加大注资力度,优先支持新增注资平台发行债券。同时,着力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干预,推动依靠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充分调动有效供给的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总增加值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高端规模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工程、物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等2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工程,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国家新兴产业集聚区试点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调整优化制造业布局,引导沿江和内陆地区及中心城市重化工产业有序向沿海地区转移,支持各市因地制宜推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清单管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用和民用技术相互利用。先进制造业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专项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促进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有效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依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路网、航道、空港枢纽,布局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健康养老、现代旅游、智慧服务等潜力领域,深层次挖掘生活性服务业的增长潜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宜兴、新沂、如皋、句容、沭阳等5个农村产业融合国家试点示范县建设,鼓励创建1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示范区。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引导支持各地差别选择、错位发展,建设一批契合当地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条件的高精特新优产业园区。支持建设南京智能电网、苏州纳米、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镇江军民融合、泰州大健康、扬州智能装备、盐城环保、连云港临港先进制造、宿迁电子商务等,打造一批产业发展重点载体平台。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顺应新兴服务消费增长迅速、中高端消费需求旺盛的新趋势,制定进一步扩大消费实施意见,支持“互联网+商贸”、“同线同标同质”等新业态新模式,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扎实推进智慧信息、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绿色生态、农村新兴消费等六大消费工程,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创建一批旅游风情小镇。着力增加有效投入。保持投资规模稳定增长,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健康旅游、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占比,推动更多资金投放到优质项目上,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调整。省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100亿元以上。继续发挥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国家和省投资基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与央企、知名外企、大型民企的对接力度,瞄准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谋划、突破一批项目。着力促进外贸回稳向好。实施对外贸易“优进优出”行动计划,创新对外贸易方式,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支持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扩大试点,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支持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淮安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等平台深化对台合作;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积极借鉴复制自贸区改革经验,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现实际利用外资稳量提质。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作用,高效配置调度资金、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全力支持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左右。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商标品牌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增加高水平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投资、土地、环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服务流程,逐步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激励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增强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

  (二)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和发展新经济,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创新活动以及成果应用的主体。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开展质量攻关和新品开发,支持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提高技术自给率。继续实施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计划和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万家。

  构建协调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加快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打造辐射长三角的技术资源交易平台。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机制,完善企业主导、政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下放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技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实行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审判庭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快速应对机制,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19.5件。

  增加创新资源供给。聚焦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双创”平台载体、产业创新中心,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培育高附加值产业创新集群。集中力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实施创业江苏行动和全民创业工程,启动众创社区建设,创建专业化创新创业载体。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打造双创平台。加快构建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制度。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

  推动新经济新模式加快发展。积极培育能够促进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和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促进新经济加快发展。加快与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级企业扩大合作,推进与阿里巴巴、华为等全方位、深层次战略合作,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新金融等新产业。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和收益机制,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加大职工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着力落实重大规划和重大举措,拓展发展新空间。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开展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年度监测评估,加大重点专项规划实施力度,更好地推进《纲要》跨年度滚动实施。以编制和落实区域性规划为引领,研究编制《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形成跨江融合江海联动空间格局;与相关省份共同编制《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合力打造区域重要的生态走廊、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和宜游宜业宜居示范区。深入开展省际边界地区合作发展研究与谋划。

  推进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我省国际产能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与阿联酋、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等“10+1”重点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举办投资推介、企业洽谈等多双边交流合作活动。更新完善我省国际产能合作滚动项目库,探索完善政银企协作模式,强化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和风险防范。加快设立国际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推动我省中欧班列有序发展,扩量增效。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制定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我省实施规划,全面落实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要求,推动沿江两岸现有产能改造提升、有序转移,腾出高端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空间,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12项试点任务取得新进展。积极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实现县域全覆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产业和城镇协调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多种功能叠加、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苏南地区加快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率先突破,集中力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平台,重点发展高端产业,突破高端技术,集聚高端要素,加快推进机制创新,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进展。苏中地区加快融合特色发展,深入推进陆海统筹、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支持南通深度对接服务上海,加快通州湾深水航道和码头建设,实施江海河联运工程。苏北地区深度挖掘和利用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大对宿迁、淮安、盐城三市“一市一策”的研究,支持宿迁市开展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发展,部署新一轮沿海开发建设,推动沿海地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鼓励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强省内外区域合作与交流,深化拓展长三角专题合作,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素资源溢出效应。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系统性推进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发挥重大项目支撑示范作用。重点推进连徐高铁、盐通铁路、南沿江城际铁路、通苏嘉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北沿江铁路、宁淮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速实施苏中苏北快速干线铁路网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沿江、跨江、环江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实施太湖治理新孟河工程等一批水利项目,强化能源保障能力,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施城市功能强化和品质提升重点工程,实施城乡水环境整治、沿海生态林带、湖泊湿地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四)着力推进标志性和引领性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继续减少省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力争省级层面行政审批事项全国最少、效率最高。全面整合行政审批流程,大幅压缩行政审批时间,节约企业报批成本。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实行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制度,缩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试点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积极探索备案项目注册制、先建后验等管理模式。以省属国企为重点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谋求振兴国企、发展民营双重效应。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放开发用电计划,建立并完善中长期和现货市场相结合的交易机制和平台。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完善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排污许可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重要制度改革,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

  建立完善适应市场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塑创“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倡扬新时期企业家精神,充分激发一线创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优化面向企业和企业家的办事流程,推广政府“店小二”服务模式,形成制度化的政企互动机制。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合法权利,严格涉企政策调整程序,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落实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保护。进一步深化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方式方法改革,考核导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群众感受,积极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大力营造支持干事、宽容失误的良好环境氛围。

  (五)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坚持空间管控一张蓝图,继续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和省级空间规划研究,严守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估,初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推动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机制的指导意见,推动出台计划性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大力推进低效土地再开发,切实提高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

  扎实推进节能工作。全面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天然气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装机400万千瓦。加快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1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全部达到超低排放,10万千瓦以下机组全部达到重点地区特别排放限值。扎实做好减煤工作,审慎消纳区外来电,推进燃煤小热电和小锅炉整合关停;大力推进电能替代,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提高电力和天然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基础性工作,以碳配额分配为引导,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举办第二届国际低碳技术产品(镇江)交易展示会。

  刚性落实“263”环保专项行动方案。着力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加快推进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开展化工园区废气泄漏检测与修复,PM2.5浓度下降4.25%。抓紧实施重点断面水质达标方案,持续推进长江、淮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持续改善太湖水质,全面实施氮磷污染控制、清淤捞藻、生态修复、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确保饮用水安全和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扩大典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大幅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以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全面推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为重点,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开展全省化工行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深入推动化工行业转型发展。

  积极抓好生态建设。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好四个全国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培育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切实做好沿海、沿江生态林带建设,着力构建江淮生态大走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省成片造林25万亩,抚育森林100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7%以上。加强环境保护督察,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六)着力促进富民增收和民生保障,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更大力度增加居民收入。统筹考虑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三者协调,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全面落实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努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扎实推进重点群体激励计划,研究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扎实推进产业富民,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点富民项目。扎实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全省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再脱贫60万人以上。

  大力支持创业就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创业门槛,加大对创业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差别化服务。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抓好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科研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民等群体创业,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民参保登记长效机制,健全城乡统筹和区域转接机制,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实时结算。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保持社会保障参保率稳定在较高水平。

  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十五年基础教育,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健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提高到5.5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提高到2.45人,完善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加快完善老龄政策,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贯彻落实87项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研究制定分类建设标准,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继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奋发实干,在新起点上开创全省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