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319/2010-00146 分          类: 政府办公室(厅)文件 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通知
发 布 机 构: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 文 日 期: 2010-04-10 00:00:00
标          题: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的通知 主   题   词: 节能 环保 技术 发展 服务
文          号: 苏政办发〔2010〕41号
内 容 概 述: 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的通知
时          效: 根据《省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苏政发[2016]142号),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苏政办发〔2010〕41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环保厅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编制的《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四月十日

  

 

    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跨行业、涵盖面宽的综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产品、环保装备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领域。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6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向创新型、低碳型经济转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发展背景

  节能环保产业是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朝阳产业。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技术和资金积累,环保产业发展基本成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节能产品制造和节能服务业呈快速发展态势。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环保技术生产和消费国,持续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等高科技应用到环保领域,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球的1/3,位居全球第一。德国节能环保产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有望在2020年超过传统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日本是全世界推进节能最先进的国家,通过施行“领跑者”、“节能型产品销售商评价”、能效标识等制度,推进节能产品开发应用,成为全球节能产品生产大国,节能服务业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全球共识。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投入全球性绿色制造行动,将极大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加快发展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列入“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目标,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节能、环保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税收优惠和节能改造财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中,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内容,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鼓励扩大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最近,国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至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我省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发展方针,提高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全国率先大幅提高废气、污水排污费征收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节能减排推动力度,有效地拉动了市场对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的需求。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和低碳经济蓬勃兴起,必将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企业正向综合化、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技术向深度化、尖端化发展,产品向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美国的脱硫、脱氮,日本的节能、除尘、垃圾处理,德国的水污染处理等技术均在世界遥遥领先,美国和欧洲在无氟制冷技术方面展开争夺,日本和欧洲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进行角逐。美国、日本和欧盟凭借其优势和垄断地位,主导全球节能环保产业市场,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出口,发展中国家成为其争夺的目标市场。我省经济基础较好,开放程度高,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大,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竞相角逐。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一批拥有工程设计和总承包能力的大型环保公司迅速崛起,在大型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等领域展示了强劲实力,我省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

  (二)发展现状

  1.产业概况

  (1)产业规模全国领先。2008年,全省节能环保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约50多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节能装备产品550亿元,环保装备产品630亿元(其中,水污染防治装备178亿元、约占全国的1/3,大气污染防治装备90亿元、约占全国的1/5),资源循环利用900亿元,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70亿元(其中,环保服务65亿元)。

  (2)部分产品竞争力较强。我省节能环保产品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节能装备涌现出一批技术领先产品。常州西电变压器是全国变压器行业十强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伏安,已成为我国超(特)高压巨型变压器生产和出口基地;无锡华光锅炉自主开发生产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水处理设备具有较强优势。鹏鹞、一环、博大、金山、天雨等企业水处理设备在全国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全国水污染防治装备5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我省占4席。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具有一批特色产品。科林集团自行开发设计的袋式除尘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8%,连续多年名列国内行业第一;无锡威孚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动车后处理系统制造商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已形成年产300万升催化剂、100万套机动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生产能力,在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60%,处于国内行业龙头地位。

  (3)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区。苏州、无锡、南京市2008年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共占全省的70.4%。无锡市环保装备产品占全省的61%,节能装备产品占全省的36%,宜兴已形成以高塍镇和环保科技工业园为主体的环保企业集群。南京市节能环保服务业优势明显,占全省的50%。苏州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常州环保产业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盐城环保产业园建设启动迅速,建湖、阜宁已分别形成高效电光源、环保滤料产业集群。

  (4)技术研发和应用取得新进展。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重点攻克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并实现转化应用。节能领域,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等方面取得突破,低温余热汽轮发电机组、新一代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及高新技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污水处理领域,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突破应用大孔树脂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技术,大幅度提高有机物回收率;久吾高科研发的无机陶瓷膜及其成套设备,不仅取代进口,而且大幅度降低废水处理成本。烟气治理领域,中环工程自主开发的大型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国内近40家燃煤电厂,治理总装机容量达1950万千瓦;国电南自联合其他单位成功开发干法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打破国外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成功应用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5)节能环保服务业形成一定基础。全省具有甲级环境工程勘探设计的单位11家、环境工程专业施工承包一级资质单位5家、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单位2家、甲级环评资质单位9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单位130多家。节能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由咨询、检测、培训为主,拓展到设计、审计、评估、诊断、合同能源管理等领域,全省注册节能服务机构达120多家。

  (6)科教资源丰富。全省11所国家“985”和“211”高校中,有10所设立节能环保院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土壤所均设有环保相关专业。省内拥有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国电环保院、省环科院等科研院所。建成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南京大学建成“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建成“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建成“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省高效工业节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建成“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偏少。骨干企业不大,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不到10家。企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小而散”现象,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环保企业集团。

  (2)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环保装备总体上仅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

  (3)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全省节能和环保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信息咨询服务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的服务网络建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核心,适应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新需求,依托节能环保重点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自主品牌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系统集成和总承包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节能和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产品由低端为主向更加注重高端发展转变、企业由以产品经营为主向总承包一体化经营转变、园区由企业集中向创新集群转变、产业由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与节能和环保服务业互动并进转变,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兴的支柱产业,使我省成为领先全国并在世界有较大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强省。

  (二)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至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至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0亿元,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将我省打造成产业布局合理、领军企业带动、品牌效应明显、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节能环保产业重要基地。

  ——产业布局更加优化。重点建设6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至2012年,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基地2个。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努力形成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发展格局。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瞄准市场需求和产业导向明确的重点领域,加强技术联合攻关。至2012年,建成2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攻克2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并实现转化应用,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节能及水、大气污染防治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竞争实力大幅提升。重点发展6大产品集群,加强节能和环保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培育60家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骨干企业。至2012年,创成25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2家、超30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以支撑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关键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在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新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领域,重点攻克2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即:超高效节能三相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等高效机电节能技术,新型高效低污染制冷热泵,湖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及蓝藻治理与资源化,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高盐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3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厂机组可资源化脱硫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销,氮氧化物控制,钢铁及化工等行业烟气脱硫,国Ⅴ以上排放标准汽车及国Ⅳ以上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碳捕捉及回用,低温多元催化,烟气微量重金属去除、有毒有机废气处理,二恶英控制,大型燃煤电厂锅炉电袋复合高效除尘,600t/d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及无害化与资源化,电子垃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土壤污染控制和修复,环境空气、水质智能监控系统及其核心传感单元和传感网络技术,超滤、电渗析和反渗透等有机无机复合膜、分子筛膜及组件。同时,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规模化项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着力发展高端化产品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整体带动性强的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产品集群。至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1.节能装备产品。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工业余热、生物质发电等节能环保型锅炉。加快开发冶金高炉煤气、石化催化重整烟气、建材窑炉尾气等余热发电或制冷成套工程化设备,重点攻克吸收式热泵、低温强化换热器等关键设备。加快发展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装备,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水泵、风机、压缩机、电动机等节能机电产品。加快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和专用芯片、大功率器件的产业化,着力发展半导体照明在景观、城市道路、汽车、室内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相变储能材料、薄膜型热反射材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等,并实现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等关键装备。

  2.水污染防治装备。重点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修复、蓝藻治理与资源化、城市污水、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和化工、造纸、酿造、印染、制革等工业废水处理设备,提高格栅、曝气、刮泥、吸泥、污泥提升及脱水、水泵、风机的综合性能与处理能力。加快发展厌氧好氧活性污泥高效低耗污水处理专用配套系列设备。

  3.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重点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国Ⅴ以上排放标准汽车及国Ⅳ以上机动车尾气后处理催化剂与设备,提高整机的技术含量和自控水平。加快发展高效洁净燃烧和高效高温低阻袋式除尘器、电袋合一除尘设备及其高效清灰设备。加快发展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封装与贮存、利用装备产品。

  4.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处理等成套设备。加快发展垃圾分选、焚烧处理、资源化、有毒有害废弃物焚烧及二恶英控制成套设备等。

  5.环境监测仪器。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测量、分析仪器,高性能智能化传感器、各种在线检测、数据采集和远程终端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光学、热红外、超光谱等先进的遥感探测设备。积极运用传感网技术,加快传感网对电机运行状态、建筑供热和制冷过程、大气和水环境实时监测应用,提高现有传感器的可靠性、精密度和智能化水平。

  6.环保材料和药剂。材料:发展卫生填埋衬里材料,离子交换和吸附树脂,超滤、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各种膜组件,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新型填料,耐高温、耐腐蚀玻璃纤维及其膨体纱过滤布、高密度聚乙烯衬层、高效复合声学和核辐射防护材料等。药剂:重点发展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高效杀菌剂、灭藻剂、破乳剂、絮凝剂、清洗剂(低磷或无磷)、脱色剂、醇雾抑制剂以及氯氟烃替代品等。

  (三)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基地

  以构建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为目标,重点推进“五区一园”建设,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产业发展高地。至2012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00亿元。

  南京节能环保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科教优势,以东南大学、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节能服务机构为核心,组建以节电为主的节能机电产品推广和服务联盟,在加快推进企业电机系统、冷却系统、控制系统等节能改造工程的同时,努力向外拓展服务空间。以南大等高校,在宁部、省属环科院(所)及中环工程、龙源环保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着力发展环保技术咨询、技术集成和解决方案、环境监测、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等环境服务业;创造条件建立以南大环境学院、东大能源与环境学院、南工大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省环科院等为核心圈的环保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学研合作实体,构建国际化环保科技研发基地。力争将南京打造成辐射全省、全国一流的节能环保服务集聚区。

  无锡节能装备(产品)制造集聚区。以双良、小天鹅、无锡压缩机、安捷机电、华光锅炉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节能家电、节能型机电、绿色照明、节能办公和信息、高效节能锅炉(窑炉)、建筑节能等产品和技术;构建稀土永磁电机、热泵空调、电镀环保节能、高效传热与节能、太阳能与建筑节能等工程研究中心和机电产品节能环保检测服务中心等平台,把无锡打造成国内先进、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基地及高端节能产品制造基地。

  宜兴环保产业集聚区。整合宜兴环保科技园和高塍镇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烟气脱硫脱硝、污泥处理装备和环境服务业;构建科技成果孵化、工程研究、质量检测、技术与产品交易平台,创造条件,创办中国宜兴环境学院;培育开展环境工程总包、具有品牌特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10家、超亿元企业50家,建成重大环保装备制造、出口基地和全国“两化融合”的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区。

  苏州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新材料、空气净化技术与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着力构建以低碳与环境技术为核心的中新生态科技城、中节能苏州节能环保产业园及以环境能源交易所为核心的技术交流与转让平台,建成国内最大的环境工程和咨询商务中心、环保产品和技术交易代理中心、环保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将苏州打造成集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生产、示范于一体,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盐城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盐城环保产业园、建湖节能电光源和阜宁环保滤料集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烟气及固废治理设备、节能电光源和环保滤料;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绿色照明研发(工程)中心、中国建材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服务平台,将盐城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环保装备、节能电光源和环保滤料基地。

  常州环保产业园。重点发展水务、大气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置资源化、环境监测仪器、节能装备(产品)、生物类环保产品;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节能环保研发机构和装备制造企业;培育1-2个中国名牌产品,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将常州环保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推广基地、技术和产品展示交易“大型超市”、技术咨询与服务综合平台。

  (四)着力推进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发展

  以完善产业链,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为目标,大力发展工程承包、设施运营、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成果转化、物流配送和人才培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1.节能服务业

  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机构。打造公益性节能服务平台,配合政府开展节能技术推广,为中小用能单位进行节能诊断,提供公益性节能咨询服务;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联合重组,拓展服务领域,增强竞争力;鼓励节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的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为工矿企业、建筑用户、商业机构、党政机关等提供专业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设备和材料采购、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信息咨询等服务。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推行金融租赁等多层次、有特色、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律和服务对象需求,创新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造条件,开发项目融资等业务新品种,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提高节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国内外知名节能服务机构进入我省节能服务领域,吸引国外知名节能服务公司将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落户我省,带动我省节能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节能服务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积极推动我省节能服务机构开拓省外、国外市场。

  2.环保服务业

  做强环境工程承包服务。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以污水处理、大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城市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为重点,以重点集聚区为依托,培育一批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的大型工程总承包或项目总承包企业集团。至2012年,全省具有总承包资质和能力的单位达10家。

  做优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以环境污染治理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行特许经营模式,促进运营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运营资质的企业,大力培育以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生活垃圾、自动连续监测为主的环保设施持证运营企业。

  做实环境信息服务。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效率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环境保险理赔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依托全省环保产业园,以环境咨询、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积极建设网上环保技术装备超市、环境工程远程诊断、多元环境信息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成果交易、网上人才学院等信息化平台,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建成苏锡常环境信息技术产业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省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按照职责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各地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注重规划引导

  做好规划衔接工作,指导全省重点地区、特色基地和骨干企业做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与资源整合,明确产业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实现集聚发展和规模发展。加强地方节能环保产业规划与国家、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以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

  (三)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订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目标考核,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和完成重点任务。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国家已出台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强制采购节能环保设备政策。鼓励具有工程设计和总承包资质的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发生产节能环保新产品,支持骨干企业实施重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鼓励关键技术和关键总成产品开发;本省大型节能环保工程招投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省内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承接重大中标工程项目的企业提高授信额度。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和标准,严格执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加快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节约替代石油、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和绿色照明等节能重点工程;加快太湖、淮河、长江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国家重点治污工程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点污染源治污改造和提标深度治理,深入推进火电脱硫治理,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有效拉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需求。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多元化的节能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调动全社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积极采用国际通行的BOT等项目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围绕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探索试行大水务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推行烟气脱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特许经营。新建烟气脱硫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原则上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由专业化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行。

  附件:1.重点产品

        2.关键共性技术

        3.科技和公共服务平台

        4.任务分工

 

 

文件下载及附件:苏政办发〔2010〕41号.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宝应安宜镇:生态农业“三部曲”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12-07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12-07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新闻发布会
媒体解读
视频解读
相关政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