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科技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7-10-24 09:57 字体:[ ]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全省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顺应科技发展潮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紧密结合我省现实需要和战略需求,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切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加快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有力支撑。

  要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紧紧扭住为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坚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跨领域的技术集成;坚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坚持统筹推进创新项目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综合效能;坚持开放式配置资源,全方位吸纳国内外科技力量,有效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坚持分类指导,围绕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沿海产业带的发展布局,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努力提升建设水平。

  二、发展目标

  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良性互动、开放配置、运行高效、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60%左右,为建成以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省份奠定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在若干具备条件和优势的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专利总量与论文数居全国前列,专利授权量达3万件,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25%以上,在美日欧申请专利数明显提高。国内技术贸易额达250亿元左右,其中技术转让交易额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郾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0%左右,增加值率达3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左右。软件业销售额达1200亿元,出口额达50亿美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循环经济、公共安全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自然资源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以上;省、市、县每年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分别不低于6%、3%、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5%以上。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培养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源开放配置、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取得较大进展,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基本形成。

  三、重点任务

  (一)增强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在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等领域,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为载体,以抢占产业制高点、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以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产品为重点,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扶持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 电子信息

  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大力发展软件与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加快形成国民经济先导型支柱产业。

  (1)软件。加强软件共性技术的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开发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通用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发展面向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的嵌入式软件,以及通信、电力、交通、物流、教育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开发具有比较优势和广阔市场的网络安全、动漫等特色软件。推动软件企业通过CMM/CMMI认证,加快提升软件产业标准化水平。加快建设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级软件园,充分发挥沿江软件产业带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壮大软件产业规模。

  (2)集成电路。突破64位中央处理器(CPU)的设计技术,重点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清晰度电视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芯片,以及新型半导体器件。加强对国外主流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自主开发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水平以及测试、封装、配套材料技术的提升。重点扶持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加快无锡、苏州、南京集成电路设计与产业化基地建设。

  (3)现代通信。瞄准新一代通信系统宽带化、移动化、个人化以及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发展方向,重点研究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光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加强现代通信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基于新一代骨干网传输、下一代网络(NGN)、宽带无线接入及移动终端的重大目标产品,抢占现代通信发展的制高点。

  (4)数字视听技术及产品。重点发展高清平板显示产品(等离子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开发有机发光显示(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产品,形成整机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展高分辨率图像高速传输技术及产品、家庭网络设备、家庭智能控制中心、高等级数字摄录及便携式海量存储等信息网络终端和信息家电产品及系统。

  2. 现代装备制造

  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密化为主攻方向,加强重要产业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研究开发数控加工装备及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医疗设备和新型纺织机械,加快建设无锡工业设计园、昆山模具工业园,以及常州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扬州数控锻压设备等特色产业基地,提高重大关键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1)数控加工设备。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开放式数控系统和智能化编程系统,重点推进高精度多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性能新型复合机床系统、高精度数控线切割设备、特种加工设备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2)轨道交通装备。围绕高速、重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所需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车体设计及制造技术、大功率客货运内燃机车、轨道交通地面关键装备、轨道交通信息控制系统及技术,重点推进牵引传动装置、智能化屏蔽门、整体铝合金车身、轨道交通特种高性能材料等关键部件和装备的产业化。

  (3)新型医疗设备。以数字化技术带动医疗仪器产品及技术升级,重点研究开发螺旋CT扫描机、彩色B超等诊断设备,发展高能量直线加速器及肿瘤治疗、辅助外科手术、新型给药系统技术与装备等治疗设备,以及超大容量X射线管、高频X射线发生器、高性能超声探头、影像数字化系统及存档通信系统等关键器件。

  (4)新型电子信息装备与仪器仪表。围绕电子信息、汽车电子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电子信息装备关键技术和高精度、高可靠、高环境适应性的新型仪器仪表,重点发展新型虚拟仪器、测试仪器、电子元器件及传感器,以及微加速度计、微机电光纤陀螺、微动力传感、生物传感器等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与产品。

  3. 新材料

  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关键器件,加快提升江阴、常熟、锡山等新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及扬州中科院合作基地、中俄合作基地泰州化工园建设水平。

 (1)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开发纳米级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碳化物、纳米氮化物、纳米半导体、纳米碳管等粉体的低成本、环境友好、工业化制备技术,以及纳米粉体的分级、分离及表面改性技术,重点推进纳米粉体在催化剂、传感器、涂料、纺织、摩擦材料、封装材料等产品中的延伸应用。

  (2)电子信息材料。研究开发12英寸以上的硅单晶及外延材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配套设计、亚微米电路制备和加工技术等微纳电子材料及器件。建成国内最大的光刻胶、塑封料、高纯化学品、键合金丝等集成电路配套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研究大直径砷化镓、锗硅超晶格材料及器件、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发光材料、量子点发光材料、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及胆甾液晶材料等新型光电显示材料及器件。

  (3)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开发高强高韧钢、超级不锈钢、超级耐热钢、轿车用钢、高级模具钢和高速钢、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新一代高温合金材料等超级结构钢,以及超高强镁合金、耐热镁合金、高强轻质铝合金、高性能铜合金等新型有色合金材料。开发稀土催化剂、稀土净化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稀土贮氢材料、新型稀土发光材料、新型稀土变质剂等稀土应用材料。

  (4)新型化工材料。研究开发新型催化材料与技术、新型合成橡胶、新型高性能纤维、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分离膜材料、有机氟材料与有机硅,重点推进碳纤维、芳纶纤维、高性能氟塑料、高性能有机硅、膜分离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产业化。

  (5)新型医用材料。重点研究开发冠状动脉支架、眼用人工晶体、可吸收植入材料、组织修复材料、血透材料等具有良好生物功能和加工性能的新型医用材料。

  4. 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

  致力于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以“三药”创制公共服务平台和三药产业基地为支撑,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医药、新农药和新兽药。

  (1)新医药。围绕重大、疑难、高发性疾病防治的需要,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医药等创新药物。开展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疗效确切和毒副作用小、用于重大疾病治疗的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江苏地道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繁育。发展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新型药物制剂,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剂以及蛋白或多肽类药物口服剂;建设一批符合国际规范的动物疾病模型设计、药物筛选、药效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南京、泰州、连云港、吴中等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基地。

  (2)新型农药兽药。围绕绿色农产品生产、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需求,开展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创制研究,研制开发生物农药及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新品种及农药新剂型。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研究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兽药及渔药新品种、动物专用抗生素、新剂型兽药、中药兽药及添加剂等,加快推进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和常州“三药”产业基地建设。

  (3)工业生物技术。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重要化学品生物制造方面,以大宗生物质为原料,开展优良菌种的筛选、发酵调控技术、代谢工程技术、生物组合分离技术、生物催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转基因工程技术等研究。建立从生物质到乳酸、聚乳酸、丙烯酸以及从秸秆到甲烷、甲醇、乙酸、二甲醚的试验示范。

  5.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

  重点开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和新型动力电池等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开发,推动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太阳能。开展新型薄膜电池、光合成型太阳能电池等前瞻性技术研究,重点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开发环保节能型太阳能级硅原料、低能耗大面积单晶硅棒的制备技术、太阳能光伏组件辅助材料国产化技术,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技术并推动产业化,加快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的国产化。发展太阳能发电及并网技术,实施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加快建立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2)半导体照明技术及应用。围绕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关键材料,重点开发宽禁带高温半导体产业化技术、大功率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备和封装技术、白光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技术,加快半导体照明重大应用产品的开发。

  (3)风能和生物质能。依托沿海海上风场发电工程项目,开发风场发电设备的国产化技术,包括兆瓦级大容量以及变桨转距变转速等新型风电机组。研究开发生物质热解气化及其发电、纤维类原料制燃料乙醇、生物质直接或间接液化合成油或醇醚、生物质制氢等关键技术,开展生物质能气化技术升级与燃烧发电技术、生物质秸杆气化发电技术的研究。

  (4)节能技术。重点开展高能耗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及装备,建筑、交通节能技术,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特高压输电技术,互联大电网安全控制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及装备的研究。

  (5)环保技术。开展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等研究,重点发展大型火电机组脱硫脱硝装置、水煤浆气化装置等重大环保装备,以及数字高精度环境监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

  6.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控制、工业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轻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强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在装备改造、工艺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以信息技术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集成研究和开发应用,着力培育一批高知识型、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型企业,重点建设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以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生产力促进、技术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7. 重点实施23个重大科技项目。主要是: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重大应用软件研发与产业化,新一代通信系统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新一代高清数字平板显示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中高档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城市轻轨系统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新一代纺织机械开发与产业化,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产业化,新型环保设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纳米材料制备及其产业化应用,关键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高效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示范,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示范,新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生物能源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新型输变电设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高耗能行业节能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流程工业的绿色化与信息化应用示范,创新药物研究与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重大疫病兽药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建设“高效、外向、生态”农业,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重点围绕我省优势特色产业技术领域,突出抓好种养业品种选育、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治、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等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重点攻克30项重大关键技术,扶持10个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做强100家星火龙头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1. 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

  坚持转基因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高品质抗病虫专用棉花、高油双低油菜、优质高产抗病专用玉米、优质高产抗病专用甘薯等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研究,研究开发优质特色专用蔬菜、花卉、苗木、茶树、牧草和经济林果等新品种和产业化技术。

  2. 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繁技术

  重点开展地方优质高产家禽品种选育,优质瘦肉型猪的引种与杂交改良,优质高产奶牛、肉羊快速繁育技术,河蟹、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海水名贵鱼、贝类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畜禽、水产良种工厂化现代繁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

  3. 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

  运用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稻、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展果蔬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全过程安全生产控制、检测和深加工技术等研究,开发农经特产品深加工、成套蔬菜加工、成套中式肉制品加工、鲜活农产品的保鲜、储运、物流配送等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

  4. 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研究建立种植业、畜禽水产、海洋和湖泊资源的评价与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控系统。研究开发人工速生材及生态林的营造技术、水资源保护和废水处理开发再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新技术等节水农业技术、沿海和内陆江湖河湿地保护技术、耐盐作物和树种的引育与栽培技术等。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配套技术开发及示范,加强精准施肥、化肥控释与化肥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智能化农药精准施用技术、减少土壤有害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积累植物修复技术、灌溉污水对土壤安全危害的控制技术等农田土壤污染修复及环境修复、生物净化技术研究。研究土壤肥力、土壤毒素和水体污染快速测定技术。开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稻壳、麦麸、畜禽血液等)及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

  5. 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

  研究建立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数字化监测系统。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农林重大病虫害和重大畜禽疫情监测技术研究,建立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研究开发种畜、种禽的饲养、繁育中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畜禽养殖自动化管理和监控技术,开发农作物、经济林果、畜禽与水产及土壤、水体、森林信息智能化采集技术与设备。研制数字化耕作、播种、施肥、灌溉、喷药机械,开发数字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与装备及人工环境控制系统技术等,建立不同农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6. 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应用生物和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病虫草害预警、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调查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状况,开发风险性评估、预警、检疫和扑杀技术,开展转基因植物对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规律研究。开发生物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关键技术,研制分子重组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类生物农药、抗病虫草调节物质等新型高效、多功能的生物农药,建立生物农药产业化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构建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田间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体系。开展林木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制技术、设施农业成灾病虫害的无公害控制技术,以及蔬、果、茶、竹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的研究与示范。

  加强新型、安全、高效疫苗及重要疫病快速诊断、检疫技术研究,包括基因缺失标记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饲)性疫苗、疫苗用植物佐剂、细菌佐剂等开发,快速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快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芯片等诊断技术开发,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疫病的流行规律与无公害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7. 苏北星火产业带支柱产业及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升木材加工、桑茧、食品加工、水产与畜禽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硅资源、凹凸棒土、岩盐资源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加快发展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石油机械、轻工机械、电线电缆、海产品加工、海洋食品等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医药、海洋化工等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

  8. 重点实施13个重大科技项目。主要是:稻米丰产高效生产技术与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特色畜禽品种选育与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名特优水产品苗种产业化开发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口果蔬新品种选育与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特色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优质安全冷却肉及传统特色肉制品集成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速生丰产林木的繁育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沿海滩涂耐盐植物新品种选育与试验示范,丘陵山区经济林果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农林废弃物可持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畜禽重大流行性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江苏特有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

  (三)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循环经济、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相结合,紧密衔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切实抓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1. 生态环境

  围绕太湖大水面与流域污染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需求,依托重大工程,选择典型区域,深入开展湖泊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工程。围绕生态型城市水环境建设目标,选择沿江与河网地区的典型城市,开展复杂水系城市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构建的技术集成研究,形成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建立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恢复科技工程示范。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饮用水污染控制与净化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围绕重点流域、典型区域和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开展污染防治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

  2. 人口与健康

  加强重大流行疾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我省高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疑难疾病的临床诊治技术研究,加强中医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关键技术开发,注重预防、康复、保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以及意外伤害、生殖与妇女儿童健康、环境因素致病、精神性疾病等临床应用技术的研究。

  3. 循环经济

  针对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废弃物和污染物控制以及提高环境容量或承载能力的紧迫需要,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为目标,开展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选择重点产业和典型园区或区域,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工业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4. 人居环境

  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加强城乡居民住宅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城镇和农村生活废弃物处理新技术研究。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的城镇现代化人居环境构建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工程示范。

  5. 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科技强警”创新示范,实施城乡公共安全事故防范和社会治安监控与处理的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加强气象、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及应急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与应急处理预案等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建设“平安江苏”提供技术支撑。

  6. 重点实施7个重大科技项目。主要是:太湖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科技示范工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集成科技示范工程,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人居环境改善科技示范工程,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集成示范,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集成示范。

  (四)加强前瞻性研究,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根据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布局和纵深部署,遵循需求拉动与学科推动、衔接国家目标、实行人才优先的原则,加强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原始创新和前沿科学研究,为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

  1.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源

  在信息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选择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实施一批前瞻性的自主创新项目。

  (1)软件、网络、通信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开展面向Internet的软件方法学与协同中间件、下一代网络及其安全保障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与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技术基础研究。

  (2)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开展系统集成芯片(SoC)和单片功率系统集成芯片(PsoC)原型电路设计与测试技术、复杂制造过程的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可视化虚拟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CAD/CAE)技术与集成、复杂曲面设计开发与信息集成技术、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技术、微纳米机电系统制造及超精密加工技术、机械仿生与生物制造技术、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创新研究。

  (3)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开展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与诊治机理的技术基础研究,加强创新药物发现、设计、合成等新药筛选研究,选择江苏名中药与著名经(古)验方和地道中药材,开展方剂配伍规律和作用机理、药效物质基础、药材活性成分、有效部位群以及毒理学、代谢物组学和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等技术基础研究。

  (4)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研究。开展结构材料领域的高性能、低成本、少污染的复合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功能材料领域的稀土材料、高分子材料、仿生与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或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新型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有色金属及微晶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制造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材料设计、优化及服役失效机理与监控、计算机材料优化设计等技术基础研究。

  (5)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展农业生物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创新与利用,动植物转基因育种、优质高效生产生理生化技术,动物重要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机理与药物创制,农产品加工品质变化调控等技术基础研究。

  2. 努力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1)人口与健康前沿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对生殖细胞和生殖过程的影响,以及导致出生缺陷的技术基础研究,开展环境污染或职业危害等因素在新生儿缺陷发生和不孕不育症中的病因学的研究及其标志物技术的应用机理研究。开展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化器官、可降解生物组织工程材料和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2)资源与环境重点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江苏地区水系及其河网系统的水动力结构、水循环特征、水环境效应和水环境容量评价、建模与预警技术,典型湖泊、河道与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演变与功能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的方法途径等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我省土壤资源与质量演变规律及其污染状况的诊断与预警关键技术、不同类型工业污染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域土壤健康质量评价和监控技术、土壤肥力恢复和污染土壤修复以及废弃地复垦技术的研究。

  3. 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选择我省具有优势的学科领域和科学技术前沿方向,紧密衔接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生命体系的化学、物理问题,量子调控和未来信息科学基础,核心数学以及数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凝聚态物质与量子特性,微波中子学、微波光子学基础与光电子集成,纳米材料及器件结构性能、设计与制备,空间观测与探测的新原理、新方法等前沿探索性基础研究。

  4. 重点实施3个重大项目。主要是:新型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纳米科学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五)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为重点,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的新机制,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体,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和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改制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引导和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合作、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企业与国防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加速军民两用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江苏,推进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的本土化。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建立开放配置科技资源的合作机制,有效集聚和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

  1. 加强研究开发载体建设

  根据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和优势学科布局,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新建20家左右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发挥我省在微结构、微波通信、土壤学等学科的优势,争创2家以上国家实验室。加强已建的32家国家级、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新建40家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3家以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提高在建的102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化水平,择优扶持20家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20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平台,重点培育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载体建设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引导各类研发机构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大幅度提升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开发一批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目标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企业群。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在国内外选择稳定的技术依托,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攻关等形式共同推进成果转化,拉长产业链,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依托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依靠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推广的新机制。按照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示范作用的星火技术密集区。

  3. 加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

  结合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重点建设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数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人口与健康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目标,重点建设工业设计、加工成型、可靠性技术、系统集成、基础装备、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需求,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加快建设以标准创业流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创业投资等科技创业综合性服务和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新药创制、环保技术与装备等专业孵化器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重点支持20家左右业务特色鲜明、创新服务水平高、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科技评估、科技咨询、生产力促进、知识产权、成果推广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支持30家左右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较高的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四、保障措施

  (一)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切实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努力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研究解决重大专项和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协调地方、部门及社会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抓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落实对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绩效考核。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围绕《规划纲要》的实施,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并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对科技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促进依法行政和管理。

  加强科学普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普投入机制,加强科普场所建设与管理,提高科普场馆运行质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抓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二)深化科技体制与管理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

  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努力解决部门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建立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的能力。

  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决策与咨询机制,完善决策议事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开展技术预测和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加强和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评价、信用和经费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三)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

  制定实施《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支持企事业单位重大发明专利申请和向国外申请专利,将自主知识产权产出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各类企业资质评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在科技计划立项、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计划,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立知识产权诉讼法律援助机制,为涉外诉讼、困难企业诉讼提供援助。

  (四)加快建设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从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重点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以重大科技任务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拓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相互流动的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兼职兼薪,支持企业培养和吸纳科技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苏创新创业。对科技人员带成果到苏北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可优先列入各级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扶持。

  (五)建立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省、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尽快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用好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向,主要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学技术普及。

  建立科技创新市场投入机制。用足用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对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贷款贴息,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规模。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培育和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六)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和本土化相结合,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广泛开展政府和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发交流活动,加强对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吸引跨国公司和有实力的公司在我省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我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境外合资或合作兴办研发机构。通过政府引导与支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基地。实施科技兴贸行动计划,促进我省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

附件1: 江苏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

技术及产业

领域

项目名称

前瞻性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攻关

重大目标产品

产品群培育

预期产业规模

(产值、亿元)

一、电子信息

1. 重大基础软件研发与产业化

(1)基于WEB服务的中间件技术

(2)普适计算技术

(3)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1)linux操作系统技术

(2)移动软件技术

(3)面向Agent的软件技术

(4)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相关软件技术

(5)高可信软件生产技术

(1)linux 桌面操作系统

(2)Auto CAD平台软件

(3)协同数字办公软件系统

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及重大应用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电力系统软件、工业控制软件、企业信息化套装软件、动漫游戏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现代物流软件、教育及多媒体软件)

600

2. 新一代通信系统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1)第四代移动通信与实验验证系统

(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3)集成平面光波光路技术

(4)P2P网络技术

(5)光交换技术

(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2)下一代网络技术

(3)光网络技术

(4)信息安全技术

(5)核心器件与设备制造技术

(1)3G无线接入系统

(2)光通信系统关键设备

3G手机、高性能路由器、IP设备、无线局域网(WLAN)、智能网络终端、卫星通信设备、光纤预制棒、新型光纤光缆、宽带光纤放大器、HFC混合传输设备、波分复用器、宽带交换机、光端机、全光网络设备等。

1000

3. 集成电路设计与产业化

(1)18英寸硅单晶及抛光片制备技术

(2)应变硅材料制备技术

(3)硅纳米结构与纳电子器件集成技术

(4)光电集成芯片技术

(1)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制备技术

(2)SoC设计平台与SIP重用技术

(3)嵌入式IP核设计及复用技术

(4)超深亚微米级芯片制造工艺技术

(5)基于MOS工艺的功率及射频电路

集成技术

(6)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制备技术

(7)集成电路产业化测试关键技术

(8)无线射频(RFID)技术

(1)基于龙芯CPU的低成本高性能计算机

(2)射频标签(RFID)

3C多功能融合的移动终端芯片、信息安全专用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HDTV调谐器专用芯片、功率器件、税控机等通用CPU产品,以及超纯石英沙、MO源、12英寸硅单晶、封装环氧模塑料、光刻胶、高纯化学品等上游原材料与配套材料,0.25微米及以下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

500

4. 数字化视听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1)多媒体液晶一体机(PCTV)体系构建技术

(2)三基色激光显示技术

(1)数字电视成套技术

(2)阴罩式等离子显示驱动与控制技术

(3)平板显示器制造技术与工艺

(4)系统组网与传输技术

(5)场序列全彩色(FSFC)技术

(6)高性能TFT液晶材料和新型显示驱动技术

(7)立体显示技术

(1)高亮度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

(2)阴罩式高清晰度等离子显示器(PDP)

  (3)交互式网络电视(IPT"宋体, MS Song">)

液晶显示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机、视听信息实时点播系统、数字卫星接收机、有线电视网络产品、可视电话系统、电子纸与电子书、以及驱动电路、导电玻璃材料、荧光粉等相关配套材料与器件。

1000

二、现代装备制造

5. 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与产业化

(1)直线伺服技术

(2)超高速制造技术

(1)开放式数控系统

(2)高速电主轴与伺服单元技术

(3)高速精密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

(4)大型机床多轴联动与复合加工技术

(5)功能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6)直线电机制造技术

(7)智能机器人技术

(1)基于linux的中高档数控操作系统

(2)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

(3)高性能数控组合机床

高速精密数控加工中心、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数控磨床、高速高精度数控车床、高性能数控组合机床、高精度低速走丝数控切割机、数控高速精密冲床、板材柔性加工生产线等。

100

技术及产业

领域

项目名称

前瞻性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攻关

重大目标产品

产品群培育

预期产业规模

(产值、亿元)

二、现代装备制造(续)

6. 高性能纺织机械研发与产业化

(1)中高支转杯、喷气及涡流纺纱技术

(2)无梭织造自动化、数字化、图像验布技术

(1)顺序控制及高精度传感技术

(2)变频调速系统

(3)平带传动技术

(4)计算机控制与在线检测技术

(5)经纱全纱路自动修补断经技术

(1)高速无梭织造成套设备

(2)粗细络联合机

喷气织机、清梳联成套设备、自动络筒机、精梳机组、整浆成套设备、高速并条机、悬锭粗纱机、高性能电气控制箱。

300

7.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数字地铁总体构架技术

(1)大功率柴油机设计制造及共轨喷射技术

(2)交流牵引传动技术

(3)大型铝合金车体总成技术

(4)直线电机与系统控制技术

(1)200km/h高速机车

(2)城市轨道交通整车

(3)大功率重载机车

动力电源、牵引传动装置、整体铝合金车身、智能化屏蔽门、轨道交通电力自动化系统、通风与环境控制系统、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现场接触焊轨车、转向架等。

500

8. 新型环保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污染物生物控制、光催化氧化和有毒物处理与控制技术

(1)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

(2)脱氮除磷和高效过滤技术

(3)200MW及以上燃煤机组烟气脱硫除尘技术

(4)垃圾焚烧发电技术

(5)膜分离技术

(1)大型火电机组脱硫脱硝装置

(2)大型自动化监测仪器

生活垃圾发电装置、城市污水处理装置、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装置、水煤浆气化关键泵、火电厂大型风机、数字高精度环境监测仪器等。

500

9.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1)智能汽车技术

(2)氢燃料汽车关键技术

(3)汽车开发先进技术

(1)涡轮增压直接喷射技术(TDI)

(2)车轮转速传感器

(3)气缸节能技术

(4)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5)高精度电子控制技术

(6)高速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整车

(2)符合欧IV标准的汽车发动机

(3)汽车电子总成系统

高性能环保型发动机、汽车电子总成(ECU)、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整车、铝合金车身、汽车用ADI曲轴、轿车底盘、汽车齿轮、汽车轴承、钢帘线、汽车轮毂、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汽车防撞雷达系统、汽车卫星导航系统。

500

三、新材料及应用

10. 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技术

(1)高性能纤维材料工业制备及复合技术

(2)有机硅单体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3)有机氟高分子材料工业制备技术

(1)碳纤维及高端应用产品

(2)有机硅及高端应用产品

(3)芳纶纤维

氨纶纤维、超高强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有机硅聚合物、硅橡胶、硅树脂、医用硅材料等有机硅材料,聚乳酸、氢氟酸、氟制冷剂、氟中间体、氟应用产品等氟材料。

800

11. 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1)新一代钢铁材料(超级钢)制造技术

(2)高性能低成本金属材料服役性能预测技术

(1)高纯净钢冶炼与连铸技术

(2)高强高韧钢工业制备技术

(3)规模生产条件下铝、镁合金先进成形技术

(4)基于应用的铝、镁合金后加工技术

(1)大跨径桥梁用缆索

(2)轿车用特钢

(3)高性能镁合金

高强度小方坯钢、轿车用特钢、特钢棒材、大口径无缝钢管、钢帘线、高速工具钢、稀土永磁材料、模具钢、轴承钢、耐指纹钢、热连轧高性能复合轧辊、大型特种精密轧辊、颗粒增强铝基轮毂、铝合金车底盘。

1000

四、创新药物

12. 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

(1)药物作用新靶标模型技术

(2)系统生物技术

(1)化学药和生物药分子设计技术

(2)药物大规模高效筛选技术

(3)物缓释或靶向给药剂型新技术

(4)中药及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确证及关键技术

(5)创新药物药效、安评、制剂与质控、中试及生产工艺技术

(1)抗肿瘤新药

(2)抗病毒新药

(3)糖尿病新药

(4)心脑血管病新药

希普林片、埃他卡林、盐酸比格列酮、加替沙星、硫酸依替米星、替莫唑胺、爱普列特片剂、透皮贴剂、重组人尿激酶、重组人胰岛素、人肿瘤坏死因子、瑞替普酶、异甘草酸美制剂、热毒宁注射液、元秦止痛注射液等。

500

技术及产业

领域

项目名称

前瞻性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攻关

重大目标产品

产品群培育

预期产业规模

(产值、亿元)

四、创新药物(续)

13. 新农药与动物疫苗研发与产业化

(1)先导发现及优化高效微量筛选与虚拟筛选技术

(2)农药化学与生物信息技术

(3)反向疫苗技术

(1)含氮杂环化合物农药合成筛选技术

(2)农药生物合理分子设计技术

(3)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杀虫抑菌物质提取纯化与仿生合成技术

(4)绿色农药制剂,抗原筛选、浓缩、联合乳化等技术

(5)菌种与病毒筛选技术

(6)微生物高效发酵工程菌技术

(7)活载体联苗的生产工艺技术

(1)禽流感灭活疫苗

(2)倍速菊酯类农药

(3)呋喃虫酰肼杀虫剂

(4)预防多种疫病的活载体联苗

菊酯类农药、创制杀虫剂呋喃虫酰肼JS118、仿生农药杀螟丹与杀虫环、阿维菌素微胶囊、高效生物杀菌、杀虫剂、植物源生物农药、农用激素产品、兽用疫苗、猪链球菌灭活疫苗、农药新剂型。

100

五、新能源及节能

14. 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1)光合成型太阳能电池技术

(2)薄膜电池技术

(3)秸杆生物转化高效利用技术

(1)太阳能电池表面绒毛制备技术

(2)超薄单晶硅片切割技术

(3)光热、光电系统转换技术

(4)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技术

(5)大规模储能和输电并网技术

(6)兆瓦级变桨变速型、大齿轮直驱型风力发电及机组总成技术

(7)风轮、电机设计制造技术

(8)太阳能综合利用与风力发电耦合技术

(9)秸秆高效生产燃料乙醇技术

(10)生物质沼气、燃气发电关键技术

(1)太阳能级多晶硅

(2)高效超薄太阳能电池

(3)2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

(4)兆瓦级秸秆气化发电成套装置

太阳能电池组件、新一代太阳能热利用设备、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兆瓦级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风力发电重要部件、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秸秆气化发电成套装置。

600

15. 新型动力电池研发与产业化

氢燃料电池基础关键部件制备和电堆集成技术

(1)低成本、高功率、长寿命电池关键材料(电极、电解质、隔膜等)技术

(2)氢制备、氢输送、氢储存技术

(3)质子膜、直接甲醇等氢利用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研制及系统集成技术

(1)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

(2)燃料电池

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胶体电池、动力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大容量储能设备。

500

16. 新型输变电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1)互联大电网安全控制技术

(2)人工智能与模糊控制技术

(3)电力储存技术

(1)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技术

(2)在线监测及智能控制技术

(3)广域测量与实时仿真技术

(4)智能配电技术

(1)数字化综合变电站系统

(2)特高压输变电系统与设备

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数字化电站全系列产品、数字断路器、高压气体绝缘开关、无功补偿装置、光电互感器、电流传感器、电控与光控晶闸管、特种电线电缆、高压复合绝缘子。

300

17. 节能技术与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1)高效节能与分布式供能技术

(2)三基色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集成封装技术

(1)洁净煤技术

(2)长寿命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技术

(3)高压变频调速电机节能技术

(4)工业窑炉高温空气燃烧技术(HTAC)

(5)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6)工业节能系统技术

(1)重型燃气轮机

(2)1-5瓦全彩色半导体发光管

高亮度半导体照明器件、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及与先进照明灯具的集成产品、中低热值气体多联供装置、构件及空调设备、高效热交换器、热泵技术应用装置、节能型电器、高能耗(冶金、锻炼、化工)等行业综合优化节能系统及装备。

200

技术及产业

领域

项目名称

前瞻性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攻关

重大目标产品

产品群培育

预期产业规模

(产值、亿元)

六、现代农业

18. 优质水稻新品种育繁及稻米深加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1)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技术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转基因育种技术

(3)稻米有效成分的高效生物提取技术

(1)优质、专用、抗逆新品种育繁技术

(2)精确定量化栽培技术

(3)高纯度米蛋白分离提取、大米微粒化淀粉、膳食纤维加工技术

(4)米糠油、饮料等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

(1)优质品牌稻米

(2)高质量的稻米功能产品

优质超高产抗逆水稻新品种、优质品牌稻米、高质量的米蛋白、大米微粒淀粉、高附加值的稻米功能产品。

100

19. 特色蔬菜等园艺新品种选育加工研究及产业化

(1)目标基因育种技术

(2)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

(3)小孢子培养育种技术

(4)花卉生产发育定量描述、预测和控制技术

(1)园艺新品种育繁技术

(2)园艺作物穴盘育苗及容器生产技术

(3)园艺产品冷藏气调保鲜技术

(4)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及深加工技术

(5)目标观赏性状促控栽培技术

(6)蔬菜连作障碍克服与防治技术

(7)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技术

(1)名特优新蔬菜、花卉、果树、茶叶新品种

(2)大蒜油、洋葱油、茶多酚、超微粉茶、高档果酒、鲜榨果汁等加工产品

园艺新产品,高档功能型园艺产品及加工品,多样化优质特色园艺产品,特色果酒,生物医学制品,色相好、花期长的花卉品种,耐瘠薄、耐盐碱苗木,高性能茶叶采摘机械,结构优化的栽培设施。

300

20. 现代奶业和特色畜禽深加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1)分子辅助选育技术

(2)新型酶制剂的分离纯化技术

(3)高效微生物发酵技术

(1)奶牛连续超排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

(2)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种繁育技术

(3)优质肉用山羊、苏禽黄鸡、高邮鸭等畜禽新品种繁育技术

(4)畜禽高效养殖、环境控制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5)功能型高档乳品现代发酵工程技术

(6)优质安全冷却肉、传统特色畜禽制品的现代化加工技术

(7)奶制品、畜禽肉制品加工工艺和设备关键技术

(1)功能型高档乳品新产品

(2)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种

优质高产奶牛,功能型高档乳品新产品,优质瘦肉猪,优质肉用山羊,优质安全冷却肉,传统风味风禽类、板鸭、火腿等特色产品,奶制品、畜禽肉制品加工机械设备。

100

21. 海洋优质水产品高效养殖和深加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1)无配生殖、生化标记辅助技术

(2)半滑舌鳎全雌繁育技术

(3)紫菜、海带活性成分的高效生物提取技术

(4)自动化精确养殖技术

(1)紫菜、半滑舌鳎、贝类等名特优水产品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2)养殖环境实时监测技术

(3)海带、紫菜、贝类等海产品深加工技术

(4)紫菜收获、加工、检测设备制造技术

(1)半滑舌鳎商品鱼

(2)名特优贝类新产品

(3)海洋药物和功能产品

半滑舌鳎、名特优贝类新产品、无贝壳育苗紫菜新品种,紫菜蛋白、紫菜多糖、紫菜降血压多肽等药用和保健用产品,紫菜加工和新增异物检出装置等系列机械产品,养殖环境实时监测设备。

100

22. 杨树新品种育繁与产业化开发

(1)转基因、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育种技术

(2)无甲醛胶的制造技术

(1)杨树新品种育繁技术

(2)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及其药械制造技术

(3)阻燃、防腐、改性、低甲醛等杨木功能化、无害化处理技术

(4)复合板材加工及设备关键技术

(1)抗逆速生杨树新品种

(2)环保型板材制造成套装备

(3)高附加值杨木产品

(4)新型环保胶

杨树新品种,杨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生物制品,阻燃、防腐、增强等杨木功能化和无甲醛新产品,高效杨树病虫害防治机械设备,新型杨木加工成套装备。

200

23. 蚕桑新品种育繁和茧丝绸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1)分子育种技术

(2)家蚕生物反应器技术

(3)高档丝绸的防皱、染整技术

(4)丝蛋白生物医用研究技术

(1)优良桑树育繁技术

(2)高品质特色蚕新品种育繁技术

(3)催青、微波烘茧、缫丝等计算机控制技术

(4)蚕蛹虫草工厂化培养技术

(5)高档丝绸的微纳米生产技术

(6)高档丝绸后整理技术

(1)雄蚕茧、彩色茧等特色家蚕新品种

(2)抗皱、色泽度牢、无缩水高档丝绸新产品

产量高、丝质好雄蚕、彩色茧等特色蚕新品种,抗皱、色泽度牢、无缩水高档丝绸新产品及检测设备,桑椹色素,蚕丝丝胶,蚕蛹虫草等珍稀食用菌及药食用产品,丝蛋白生物医用产品。

100

附件2:         江苏省“十一五”社会发展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项目名称

总 体 思 路

关键技术

实施目标

1. 水环境科技

示范工程

(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

围绕大型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城市环境改善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需求,衔接国家重大专项,依托重大工程,选择典型区域,深入开展湖泊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应用科技工程示范,组织实施复杂水系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恢复科技工程示范,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为我省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饮用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1)湖泊污染控制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

(2)城市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构建的集成技术

(3)水源地水质净化、恢复技术、环境污染防治的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4)大型湖泊流域生态保护模式

组织实施太湖流域等大型水体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南京、镇江等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科技示范工程,促进太湖流域水质以及南京、镇江等城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我国湖泊和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套技术和方法。

2. 新农村科技

示范工程

(新农村人居环境科学构建科技示范工程)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与全省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规划相衔接,集成应用现代生态设计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高氟水地区农村改水和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实施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人居环境科学构建示范工程,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节约型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1)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生态设计及人居环境构建集成技术

(2)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与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3)农田节氮控磷与农药安全施用技术

(4)河网水质净化与水体修复技术

(5)农村生物质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6)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和高氟水地区农村低成本改水技术

(7)建筑节能新材料及新技术

通过部门集成、省地联动筛选一批关键技术,针对我省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开发出多套技术集成应用方案,建设不同类型的新型生态化节约型农村民居示范点50个左右,总结出可供面上推广的技术集成应用方案,提升我省农村居民点建设整体水平。

3. 循环经济

科技示范工程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集成科技示范工程)

针对当前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资源环境问题,紧密结合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的要求,以产业结构生态化为核心,以水、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再生为突破,选择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典型园区或区域,开展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处置与再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集成应用研究,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重点污染行业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

(2)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处置与再利用关键技术

(3)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通过与省有关部门和地方联合,选择化工、冶金、纺织、印染、电子等产业及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及原材料替代技术领域,以高新园区、特色产业基地、重点企业为主要对象,组织实施20个左右科技示范工程,突破一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提高我省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和水、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医疗规范化数字化科技示范工程

(重大疾病规范化诊治与数字化医疗服务研究科技示范工程)

围绕百姓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和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服务不规范等问题,选择一批我省高发性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和常见多发病,开展临床规范化综合诊治技术集成研究,组织实施数字化医疗服务科技示范,促进公共医疗资源共享水平,带动提升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1)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关键技术

(2)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多发病规范化诊治技术

(3)预防、康复、保健技术集成应用

与省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实施7-10种常见多发病规范化诊治技术开发与示范”,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医院、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社区(乡镇)卫生院的“数字化医疗服务集成应用示范”等科技示范工程,建设20个左右的示范工程,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全省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百姓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5. 食品安全

科技示范工程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集成科技示范工程)

针对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超标、检测技术落后、质量标准不统一等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按照现代食品安全经营理念,以超市为龙头,采取“反弹琵琶”的思路,整合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装备,依托生产基地、加工生产企业、检测机构三大载体,围绕大宗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米、叶菜类蔬菜、猪肉、禽蛋、奶制品、果品、水产品和食用油等八大类农产品,集成示范从基地到超市的全程质量监控技术,形成以苏果超市为龙头的“从田头到餐桌”和“从餐桌到田头”的双向全程质量安全食品供应链。

(1)降低化学残留合二次污染为主的源头控制、生产环节的HACCP管理等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合标准

(2)气调保鲜技术及设备

(3)农兽药和重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

(4)食品安全信息技术和质量整合管理技术。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超市为平台,组织有关科教单位、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示范实施“以苏果超市为平台,实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工程”的苏果食品安全控制模式,在全省建设20个示范点。

附件3: 江苏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类别

重大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主 要 内 容

一、面向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1. 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整合集成我省科技、教育、文化三大系统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国内一流、覆盖全省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优化资源结构,形成印刷型、电子版、网络版文献相配套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共享服务体系,满足我省科技创新文献利用的需要。

1. 采集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引进一批急需的国内外工程技术辅助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专业文献电子数据库,开发参考咨询、定题服务等信息服务系统和特色数据库,建设国家图书文献信息中心南京镜像站。

2. 构建文献资源信息网络平台。

3. 开发支持跨平台、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环境的综合性文献处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分布式加工与共享服务的文献服务平台。

4. 建设科技报告和数据收集管理系统。

5. 建立覆盖全省的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系统。

2.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构建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和信息资源库,调控增量投入,激活存量资源。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开放高效、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系统,为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

1. 以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为基础,以若干专业分析测试服务中心为节点,通过网络加节点的运行模式,构建平台的主体层。

2. 以仪器设备、专业人才等资源信息库为基础,建立共享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带动实物资源共享,构建平台的信息层。

3. 建设方便、快捷、有力的仪器设备运行保障服务网络,重点开展仪器耗材、试剂标样的配送服务,仪器维修与改造升级技术服务,仪器调剂服务以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咨询服务,构建平台的保障层。

4. 吸纳原值3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入网,建立社会化管理的评价体系和政府联合评议制度。

3.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

以加强具有江苏区域特色的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主要目标,整合完善农作物、林木、畜禽和水产资源,加强种质资源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建立与国家科技资源平台衔接的实物和信息共享平台,为我省农业科研单位育种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1. 建设1座现代化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中期库及其附属设施。

2. 建设农业种质圃(场、馆、园)43个,保存各类农业资源总数达到12万份以上。

3. 制定与国家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实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4. 建立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及分布式的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种质资源数据的网上查询和种质的网上订购。

4. 科学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打破条块分割,整合集成相关单位、部门、行业、地区积累的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监测、科学观察、科学普查、科技统计等基础数据资源,加强各类科学数据的管理,加强与国家科技数据的链接和信息交换。开展高水平数据产品的综合分析和深度开发服务,按领域分别构建科学数据中心和科学数据共享网,形成完备的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充分发挥科学数据资源的最大价值和效益。

1. 建设和完善若干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实现数据采集、加工、保存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涵盖领域:环境、测绘、国土资源、土壤、气象、地震、海洋、水文水资源、水利、农业、林业、渔业、地质与矿产等。

2. 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网和数据共享信息发布系统,搭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集成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和科技人员拥有的科学研究数据资源,重点在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基础科学、能源与交通、新材料、基础测绘、海洋资源等领域构建主体数据库。

3. 建成全省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通过有效运行共享机制,开展科技文献资源、生物科技资源、基础测绘、水文水资源、重大项目科技成果等科学数据资源再开发和深入挖掘。

5. 超级计算中心

按照开放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引进性能高、通用性强的超级计算硬件、软件系统,建设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省重点行业、高科技领域的海量信息处理、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拓展高性能计算的产业应用,实现高性能计算增殖服务。

1. 建立高性能计算机硬件系统,定制峰值速度达1万亿次/秒。

2. 购置通用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覆盖结构分析、计算流体力学、分子模拟、生物信息、计算化学、数值气象研究等的应用领域。

3. 建设数据信息安全的网络环境、防范措施和相应的配套环境,保障计算机系统高效运行。

项目类别

重大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主 要 内 容


一、面向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续)

6.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有效集成全省专利、商标、版权和技术标准资源,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资源的建设和二次开发,构建我省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技术法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开发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专家咨询、战略评估和应用分析系统,面向全省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相关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评估决策服务,构建全省开放共享、运作高效的技术法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共知共享平台。

1. 建设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数据库。整合集成现有技术法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资源,建立健全中外专利信息数据库、失效专利信息数据库、商标信息数据库、版权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涉及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机械、化工等行业标准的权威标准数据库。

2. 构建应用共享服务系统。具备检索、专题数据库制作、预警分析等功能,提供战略咨询、法律诉讼咨询、无形资产评估咨询、推广转化咨询、代理代办等服务。

3. 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预警平台。为全社会提供WTO各成员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TBT),卫生及植物卫生措施(SPS)通报,我国企业出口受阻案例分析报告。

4. 建成全省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培训体系。

二、面向先进制造业需求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1. 现代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全省工业设计资源,建设一个集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设计、信息查询、工业设计展示交易及培训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现代工业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现代设计方法研究,建立现代设计模型,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部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1. 建立支撑创新设计的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模块化设计、反求设计、虚拟设计、模糊设计、决策支持、集成技术等工具系统。

2. 围绕制造业高新技术领域,建立机械、化工、建筑、电子、生物、信息等行业的专业设计中心。

3. 以网络化制造ASP平台为框架,整合工业设计、数字化设计制造、协同设计制造功能,强化信息资源库,建立分布式的设计制造服务中心。

2. 快速成型与模具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三维数字化设计、快速测量及反求、快速成型、快速制模、快速铸造等先进制造技术,解决制造企业普遍关注的快速开发及快速制造问题;结合技术难度大的关键复杂产品和设备制造过程,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开发,为企业提供共性的快速制造技术、装备、系统及服务,提高我省制造企业的快速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

1. 建设快速测量及反求开发平台,开发激光扫描式、层切式测量系统及高性能三维CAD软件系统。

2. 建设快速制模平台,研究母模制作、直接制模和间接制模等快速制模技术,研发适用于不同种类零件的快速模具制造系统。

3. 建设快速成型与快速制造服务中心,建立金属件直接快速成型、微小机械快速成型、生物制造用快速成型等系统,开展典型零件的快速反求、成型、制模、铸造等集成技术研发;快速测量及反求、快速成型、快速制模、快速铸造等单项或集成服务。

3. 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集成我省制造业信息化优势资源,通过知识共享、数据托管、软件托管、ASP应用等多种方式,为全省制造业企业提供设计、管理、制造、装备的信息化服务。

1. 建设制造业知识中心,涵盖我省制造业主要领域的行业数据库和知识库,实现行业数据、制造技术、制造知识、制造资源等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并通过新型机制,实现知识的及时更新。

2. 建设制造业信息化托管服务中心,支撑数据托管、软件托管和系统托管等服务的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和队伍,为制造业提供社会化的专业信息化托管服务,使得信息化系统服务和技术提升更加专业和及时。

3. 建立ASP服务中心,为制造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4. 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制造问题、环境影响问题以及资源优化问题,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工艺、清洁生产等研究,建立全省绿色制造技术支持与推广体系,选择若干典型企业与产品,建立绿色制造示范中心,为建设绿色江苏提供技术服务与平台支撑。

1. 建设绿色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服务。

2. 建设绿色制造工艺设计与验证服务中心,加强制造工艺与技术研究,开展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服务。

3. 建设清洁生产服务中心,开展清洁生产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规范及技术规范的研究和指导,推广和评估清洁生产技术,进行企业清洁生产全方位的咨询及技术培训等。

4. 建立再制造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开展激光表面改性,纳米电刷镀,等离子喷涂等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5. 建设若干绿色制造示范基地。

5. “三药”创制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我省“三药”创制资源,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三药”创制公共服务平台,有力提升我省“三药”产业的研发和创制能力,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 构建“三药”创制共享信息服务系统,为新药研发提供及时、快捷的技术咨询及信息服务。

2. 建设新药研发服务系统。在我省原有新药创制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或新建,加强和完善药物筛选、药效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研究、药物临床试验等功能性子平台,强化新药创制各个共性环节创新能力。

3. 建设“三药”创制支撑服务系统。主要建设实验动物、化学试剂、标样耗材等支撑新药创制的共性条件服务系统,重点建设国家实验动物模型中心,为新药创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服务。

项目类别

重大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主 要 内 容

三、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需求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

1. 综合性科技创业服务子平台

面向全省各类创业孵化器和创业企业,建成具备提供规范、集成、先进的标准创业流程、辅导培训、创业投资、技术转移及交易、网络信息等综合性、公益性服务的能力,完善综合集成、协调全局的格局,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基础性创业支撑。

1. 建立全省创业辅导与培训服务系统。以资源整合集成、功能完善提升为宗旨,强化省创业中心创业辅导培训服务能力。

2. 建立全省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平台、创业贷款平台,提升我省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能力;设立省内技术转移和交易分支机构,健全省内外技术产权交易合作机制。

3. 建设全省科技创业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基地。

2. 专业性创业服务子平台

面向全省特色和主导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专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围绕新药创制、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环境保护、数码动漫创业需求等,根据创业孵化规律,建设具备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资源库、数据库、分析测试、工艺研究及中试等公共技术基础设施,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1. 建设软件创业服务平台,为全省软件产业化提供基础性创业条件支撑。

2. 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公共电子设计辅助辅助工具(EDA)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和IP资源服务中心,为中小型和创业型IC设计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与多项目晶圆(MPW)支持。

3. 建设新药创业服务平台,建立新药创制孵化基地、医药公共基础实验室、中药工艺研究和中试平台、医药数据库和临床试验(CRO)专业服务平台。

4. 建设环保创业服务平台,提供环保技术设计、研发、检测和成果展示与交易服务等。

5. 建设数码、原创动漫技术开发创业服务平台,为全省原创动漫技术、数码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基础创业支撑。

3. 区域性创业服务子平台

围绕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接受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需求,完善基础创业环境和基本装备条件,具备创业入门基础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培训辅导服务、商务接待服务、产品交易展示服务、法律财务服务引导等基础性服务功能。

建设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等地区区域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1. 设立功能比较齐全的一站式服务门户窗口,集中提供入驻企业创业基础服务。

2. 建设内部局域网,与省综合性创业服务中心信息服务网、省科技信息网相连接。

3. 建设创业孵化多媒体培训教室,协助省综合性创业服务中心开展辅导培训;建设产品交易展示大厅,促进产品营销。

4. 设立入驻企业共用接待室和商务服务设施,提供会务、复印、传真等公共服务。

四、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依托中科院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吸引国内骨干科研力量,在苏州工业园区建成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领域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加强知识创新,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快产业化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成为相关技术的研究、转化及综合服务的基地。

1. 建立纳米材料及器件、纳米生物技术与纳米医学、纳米仿生技术等研究开发平台。

2. 开发特定性能的纳米材料和用于探测生命科学、生物传感等纳米器件与系统;用于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的纳米药物载体及新剂型、微型智能化医疗器械、新型高密度存储器和仿生电路逻辑系统等。

3. 建立纳米中试技术平台、纳米技术孵化及纳米材料检测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2. 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中科院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科教城”,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密化为研究方向,集成先进技术,创建转化平台,提高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的自给率,缩小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成为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开发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的信息中心。

1. 建立高性能材料研究开发平台,开发高性能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稀土应用材料、高分子材料,推进纳米技术在装备材料中心应用。

2. 建立高新能机械基础零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新型电子元器件研究开发平台,开发机械基础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检测技术及新型仪器仪表等。

3. 建立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研究开发平台,开发新一代开放式数控系统和智能化编程系统,推进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的数控机床的产业化。

4. 建立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设备、智能化成套纺织机械研究开发平台,开发相关产品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核心零部件等。

项目类别

重大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主 要 内 容

四、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续)

3.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整合南京大学国家固体微结构物理、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力量,以微结构科学研究为核心,围绕研究凝聚态物质与材料,探索、设计和制备各种新型功能材料,开发新型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系统,为微电子、光电子、微波电子、声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成果。

1. 引进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和完善的软件系统建设计算设计中心。

2. 引进分子束外延设备等建设材料制备中心,实现薄膜与超薄膜的原子级外延生长。

3. 建设测试表征中心,实现对不同尺度微结构的结构特征和物性表征的分析。

4. 建设微加工与微结构器件研究中心,实现一维、二维、三维不同维度复杂结构的表征。

4.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

整合东南大学“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移动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科教资源和我省骨干企业,建设国际一流的通信技术实验室,突破制约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环节,重点发展移动终端产业群,提升壮大我省通信产业。

1. 建设通信网络技术研究中心,建成高性能核心传输与交换网络,支持NGN技术发展。

2. 建设无线与移动通信研究中心,营造面向未来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环境。

3. 建设射频与天线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通信射频及智能天线技术研究。

4. 建设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开展大规模通信、高频(RF)、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设计。

5. 建设通信多媒体信息研究中心,开展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及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6. 建设通信协议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面向通信传输协议及网络管理协议的应用软件研究。

5. 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科教力量,以集成创新和积累性创新为主要手段,研究开发工业生物技术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在大宗化学品的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在生物能源与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技术上取得新进展,为突破资源、能源与环境瓶颈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1. 建设微生物多样性与快速改造、微生物代谢工程与调控优化、生物分离、生物反应器与过程工程装备等技术平台,进一步提升我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能力。

2. 建立生物能源、生物基大宗化学品和生物材料中试工程化装置,研究开发生物能源、生物基大宗化学品和生物材料的产业化技术与装备。

6. 国家农业科技华东(江苏)创新中心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江苏省农科院,联合相关科教资源,在南京建立国际先进的“国家农业科技华东(江苏)创新中心”,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衔接,为全省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为全省农业产业链提供全面技术服务和成果保障。

1. 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生物遗传、重大农业灾害控制、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

2. 建设动植物种质品种鉴定检测和评价平台,开展动植物种质鉴定与评价,育种材料的基因型鉴定,动植物新品种检测、鉴定和评价等。

3. 建立现代农业生态安全、环境效应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技术平台,开展投入品质量安全指标的检测鉴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和检测方法评估规范的研究和应用等。

4. 建立现代农业成果转化试验室与试验基地,开展现代农业技术中试、企业孵化等服务。

7. 苏南工业技术研究院

依托苏州高新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专家紧密合作,围绕信息技术(IC设计及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环保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相关技术服务,在“苏州科技城”建设“苏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功能完备技术平台,集聚相关人才为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孵化和转移等服务。

1. 完善包括综合科研服务楼在内的相关设施建设。

2. 建立包括软件、医药、环保等创业培训孵化平台、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和产权转移中心。

3. 完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有机衔接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项目类别

重大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主 要 内 容

四、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续)

8. 江苏省(南京)汽车工程研究院

依托南京汽车集团,联合国内外相关科教资源,建立具备综合集成、研究试验、车型设计、试制等自主开发能力,形成集汽车产品开发、测试、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集中力量进行新产品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服务,推动全省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制造企业技术进步。

1. 建立汽车产品设计开发中心、动力总成研究中心、汽车电子研究中心、产品试验检测中心、汽车零部件研究与设计中心等设施。

2. 形成具备欧四发动机等关键单元及每年2~3个车型的开发能力。

9. 江苏省(泰州)清洁能源研究院

依托春兰研究院,联合国内外科教资源,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平台。围绕高效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新兴产业,实现清洁能源产业技术跨越与结构调整。

1. 建立能源存储与转换应用技术、氢能综合利用技术、地源热能利用技术等研发实验室和试验装置及产品检测装置。

2. 研究能源储存与转换应用、氢能综合利用及地源热能利用领域的核心技术。

3. 推进清洁能源研发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应用,研究开发可规模化应用的高效地源热能换热器和系列地源热泵系统成套装置。

10. 江苏省(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

依托徐工集团技术中心,联合国内外科教资源,建立工程机械关键技术开发与试验平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缩短我国工程机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成为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国际先进的工程机械研究、孵化、辐射及服务基地。

1. 建立动力传动综合试验平台,开展工程机械产品动力传动及关键传动部件的试验研究。

2. 建立液压技术试验平台,开展液压元件及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故障模拟与分析研究等。

3. 建立工程机械制造技术中心,开展制造系统集成、重大制造工艺等技术研究。

4. 建立工程机械结构及整机试验平台,开展整车模拟试验及大型结构件试验。

11. 江苏省(泰州)新药研究院

结合泰州医药城建设,在扬子江药物研究院的基础上,联合国内相关科教资源,建立国际先进的新药研究平台,提升我省新药创新能力。围绕人类重大疾病治疗,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新药,促进我省医药产业升级。

1. 建立原创化学药物研究技术平台,包括化合物计算机辅助仿真设计、化合物合成小试、新型结构化合物活性测试及药剂学研究等,开展化合物设计、筛选、合成、活性测试服务。

2. 建立化学原料药中试研究车间及中试质控中心,为优化创新型化学药物合成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及创新型化学药物药效、临床研究用样品生产制备等提供保证。

3. 建立中药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膜分离、色谱分离、大孔树脂吸附等现代中药研究技术平台,开展现代中药创新研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