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旅游局组织编制的《江苏省“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实施。
江苏省“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省发展改革委 省旅游局)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强省建设步伐,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有关要求,编制《江苏省“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五”旅游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全省“十五”旅游发展计划和旅游“倍增计划”,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主要旅游发展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378.3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2.6亿美元,年均递增18.6%和25.6%。接待国内旅游者1.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25.6亿元,年均递增19.1%和22.6%。出境旅游25.7万人次,年均递增43.5%。实现旅游增加值853.5亿元,年均递增27%,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4.7%和13.1%,旅游生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9%,旅游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人数的9%,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规划协调和实施难度较大。二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能力比较薄弱,旅游公共投入不足,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三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有待完善,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十一五”旅游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省旅游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发展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打造国家旅游目的地,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将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产业基础好的强省、强市集聚,有利于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升级和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发展蓝图为“旅游强省”建设提供了目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出台,为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旅游客流和宣传效应将带动江苏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市场知名度提升,促进旅游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以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实施旅游优质工程,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发展环境,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推进旅游强省建设,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2010年,旅游业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率先基本建成旅游强省,成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旅游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前列。2010年旅游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旅游业生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6%以上,旅游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10%,城镇居民出游率达150%,农村居民出游率达100%。
——旅游产品具有领先优势。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专项旅游为辅助的旅游产品体系,成为境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旅游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入境、国内、出境旅游“三旅”并举,互动发展,旅游市场营销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旅游产业具有相当规模,旅游经营主体实力较强,拥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有一批旅游强市、强县(市)、强镇、强企。
——旅游管理和服务达到一流水平。具有较完善的旅游无障碍体系、标准化体系、数字化体系、诚信经营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以游客为本,为民、便游、亲客,处处体现亲切、舒适、便捷、安全。
专栏1:
江苏省“十一五”旅游业主要发展目标(2010年)
1. 入境旅游者:650万人次,年均递增11.4%;
2. 旅游外汇收入:50亿美元,年均递增17.2%;
3. 国内旅游者:2.4亿人次,年均递增7%;
4. 国内旅游收入:3400亿元,年均递增15.9%;
5. 旅游总收入:3850亿元,年均递增15.7%,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3.3%;
6. 旅游增加值:1850亿元,年均递增16.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4%。
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中国旅游强省。
2020年,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江苏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我国重要的出境游客源地。
(三)发展战略。
1. 实施“三品”战略,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商务及特色旅游产品,推出旅游新品、精品和极品,注重旅游设施配套和环境优化,成为有较强竞争力和美誉度的旅游目的地。
2. 实施敏捷旅游战略,提升旅游行业应变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质量教育培训手段,迅速响应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驾驭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为游客提供高效率服务。
3. 实施旅游形象推广战略,提升旅游市场招徕力。采用市场覆盖模式,创新营销手段,在广度上扩大市场面,在深度上发展新的客源群体。
4. 实施深化改革战略,提升旅游企业内生力。加快旅游企业改革,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延伸旅游供应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赢利水平。
5. 实施协同推进战略,提升旅游发展支撑力。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跟进,形成举全社会之力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氛围和机制,加强地区合作,形成协调、高效的区域旅游联合体。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围绕旅游强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我省旅游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抓好观光、度假休闲、城市(乡)旅游产品建设,大力开拓入境、国内和出境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企业优质、效益显著的旅游产业体系。
(一)旅游市场。
1. 市场开发目标。“十一五”期间,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促进我省旅游市场全面发展。
——入境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进一步拓展市场范围、优化市场结构、提升市场品质,实现旅游客源稳定增长。一是深度开发日、韩、马,台、港、澳等近程市场,稳固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开发美、德、英、法等远程市场,促进客源较快增长;三是积极开发俄、印等新兴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四是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实现外汇收入增长快于游客量增长。
——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促进国内旅游协调、稳定发展。一是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内涵发展,省外游客增长高于本省游客;二是优化市场供给,引导市场需求,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比重;三是改善消费结构,提高人均消费水平。重点开发上海、浙江、山东、安徽、北京、广东、河南等市场,加快培育湖北、四川、福建等市场,新增年送客量超过2000万人次的市场2个、1000万人次的市场1个。
——出境旅游市场。规范发展出境旅游,促进出境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合理开发出境游旅游线路和产品,有序扩展出境旅游目的地,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出入境旅游互动发展。2010年,全省出境旅游人数力争达到60万人次,年均递增15%以上。
2. 市场开发计划。加大旅游营销力度,重点打造“梦江苏—情与水的中国文化之乡”旅游目的地形象和特色旅游品牌形象。
——营销策略。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组合。采用品牌营销策略,使品牌产品、服务、企业深入人心。采用创新营销策略,引入网络营销等方式,将旅游信息快捷传送到旅游者手中。采用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等方法,将江苏旅游形象直接传送到旅游客源地和旅游客户。加大宣传促销投入,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等多种渠道筹措营销资金。
——营销方法。借助江苏旅游信息网和国内外知名网站,开发网上旅游市场,实施网络营销;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积极推进会展营销;密切与国内外旅行商、媒体记者、旅游机构关系,开展公关营销;编制旅游产品营销计划,大量播发媒体广告和旅游宣传品,加强区域、线路旅游城市联合,开展合作营销。通过多种营销方式的互动、组合,全面宣传、展示我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资源、产品。
(二)旅游产品建设。
1. 空间布局。确立以“一圈三沿一轴”为构架,旅游城镇为支撑,两大跨区域旅游区为延伸的旅游空间布局。
专栏2:
旅游总体布局
1. 环太湖旅游圈:以太湖风光和吴文化资源为依托,精深式开发太湖旅游资源,形成文化观光、商务会展、度假休闲、体育健身为主的旅游产品集聚带,打造以吴文化为底蕴的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圈。
2. 沿长江旅游带:发挥沿江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滨江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游船旅游,打造滨江旅游休闲带。
3. 沿东陇海线旅游带:挖掘楚汉文化、军事文化和山海、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军事旅游、度假旅游,发展成为淮海经济区和陇海沿线重要旅游目的地。
4. 沿海旅游带:依托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等资源,重点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和海洋文化旅游,加快推进盐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打造东亚太地区著名的滨海生态旅游胜地。
5. 古运河旅游轴:加强古运河保护、修复、整治,完善配套设施,联合打造运河观光、休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文化内涵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沿河风貌独特的国际知名水上旅游线。
结合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旅游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旅游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以旅游强市、大市和特色市(镇)构成的旅游城镇体系支撑。到2010年,力争将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连云港、扬州、镇江建成旅游强市,南通、淮安、盐城、泰州、宿迁建成旅游大市,并依托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镇,建成一批特色旅游市、镇。与此同时,加快区域联合,重点联建长三角、淮海两个跨区域旅游区,将长三角旅游区和淮海旅游区分别建成海内外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和我国海陆特色兼备、文化品牌突出的著名旅游区。
2. 旅游产品开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重点打造三大品牌体系和八项优势产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专栏3:
三大旅游品牌体系
1. 水乡品牌:以“扬子江江魂之旅”为核心的长江品牌,以“中国吴文化山水”为核心的太湖品牌,以“东方湿地之都”为核心的沿海湿地品牌,以“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古运河品牌和以“天下名泉”为核心的泉文化品牌。
2. 城市群品牌:以“长江金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宁镇扬泰通长江城市群旅游品牌,以“太湖中国水都城市群”为核心的苏锡常太湖城市群旅游品牌,以“兵家徐州”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圈城市群旅游品牌。
3. 文化经典品牌:以吴韵汉风、四大古典名著为核心的江苏古典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以动漫、修学文化为核心的江苏新经典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以现代城市文化、地方传统文化、前沿文化为核心的节庆品牌,形成一批有影响的重大节庆活动。
加快推进适应旅游需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建设,加强整合、提升,培育旅游精品。
——观光产品。整合传统观光资源,增强产品体验功能,打造以山水、文化、城镇和主题公园等为载体的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以两汉、吴、六朝、明、民国文化为内涵的观光产品。
——休闲度假产品。优先推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加快产品更新升级,逐步形成以度假休闲城镇、旅游度假区、休闲旅游地和专题度假休闲旅游设施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开展休闲、体育、康乐、美食、温泉等多种类的度假休闲旅游。
——商务会展产品。完善商务酒店和会展设施,开拓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加强旅行社、饭店等与会展机构的合作,提高商务会展旅游组织能力,做大做强商务会展旅游产业。
——城市旅游产品。结合城市旅游景区、中心商务区(CBD)、特色街区、城市地标和重要城市节点,开辟城市观光旅游线。以各都市圈中心城市为核心,连接圈内城市,形成以观光、休闲、购物和文化节事为特色的城市旅游线。
——乡村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乡镇、村庄建设力度,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保护整修古村落,利用现代村镇,配套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形成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到2010年,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0个以上。
——红色旅游产品。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完善红色旅游配套设施,以14家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重点,引导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生态旅游产品。重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沿海、沿江、湖滨、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产品。
——世遗旅游产品。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围绕世界遗产建设旅游精品,组织旅游线路,开辟入境市场。重视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传承,建设昆曲、古琴博物馆,开发专类旅游产品。
3. 旅游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开发,优选一批符合产业政策,规模、影响大,旅游拉动和示范效应显著的项目作为旅游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推出理念更新、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管理更精、效益更好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江苏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专栏4:
“十一五”重大旅游项目
江苏省全国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江苏古运河旅游线建设系列项目、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综合整治工程、苏州东方水城旅游建设工程、苏州“快乐之乡”旅游区、无锡太湖水景公园、常州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一、二期)、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二、三期)、常州太湖湾旅游区(一、二期)、扬州瘦西湖新区、徐州两汉文化旅游区、盐城沿海湿地生态公园、苏州东方之门大酒店。
4. 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景区道路建设,将其纳入全省公路交通网络统筹考虑,新建、改造1000公里旅游连接线道路,贯通城市与景区及景区之间道路,实现旅游景区安全交通、便捷、畅通的目标。加快旅游支持网络建设,以旅游信息网络为平台,初步形成以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和呼叫中心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导引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导引、交通导引、出版物导引功能。
专栏5:
旅游支持网络
1. 旅游咨询中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要建成旅游咨询中心,为游客提供网络、电话、柜面咨询服务。
2. 旅游集散中心:全省大部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立设施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通达全省主要旅游景区,并与周边省(市)联网运行。
3. 旅游呼叫中心:重点旅游城市建立有效运行的旅游呼叫中心,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旅游声讯和24小时投诉受理服务。
5. 资源与环境保护。切实树立“环境兴旅”、“资源节约”观念,落实《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要求,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展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加强旅游与相关部门的环保合作,实施旅游景区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工程,加大旅游景区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力度,降耗减排,减少污染,美化旅游环境。加大旅游厕所建设力度,以国家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重点,新建、改造旅游厕所500座以上,达到国家星级厕所标准。
(三)旅游产业。
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切实提高全省旅游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效益,为旅游强省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1. 产业体系。形成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交通和旅游餐饮、娱乐、商品为主要内容,以网络、信息、装备等旅游新业态为辅助的产业要素体系。
——旅行社。通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资产重组等途径,扩大旅行社经营规模,鼓励旅行社集团化发展,实现在长三角区域的规模扩张和网络化经营。加快旅行社品牌国际化进程,引入国际品牌,加快推进旅行社与航空、饭店、交通等行业预订系统的对接,共同经营、开发国内外旅游市场。
——旅游饭店。优化旅游饭店结构,适度增加饭店供应总量,扩大旅游饭店的网络规模,增强多元化、集团化经营、投资能力,全面提高饭店经济效益。重视饭店品牌建设,提高商务酒店、中高档酒店和国际品牌酒店比重,全省经济发达县(市)均有四星级饭店,省辖市均有五星级饭店。进一步丰富特色旅馆类型,增加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农家旅馆等经济型旅馆供应量。
——旅游景区。加强传统景区挖潜升级和新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国家A级景区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评定,提高景区吸引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现有度假区的质量和品位,丰富度假区类型,新批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
——旅游娱乐。推动城市美化、亮化,开发特色旅游街区和景点夜游项目,鼓励开发旅游夜景点或水上旅游线,发展旅游娱乐中心,开发特色旅游表演节目,丰富和完善旅游娱乐内容。
——旅游餐饮。弘扬餐饮文化,丰富菜肴菜品,突出地方特色,以淮扬菜为主,打造“江苏美食”品牌,提高江苏餐饮的影响力和餐饮服务水平。
——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纪念品、旅游配套用品,逐步培育区域旅游商品市场,规范旅游商品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做大旅游商品生产、销售规模。
——旅游交通。构建“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旅游交通体系。增开国际航线、航班,力争新增1-2个出入境口岸城市。发展国内航空,加大航班密度,提高航空运力,形成覆盖主要旅游城市的航空网。加快推进苏中、苏北铁路网建设,开通新亚欧大陆桥旅游快车。稳步发展公路旅游客运,壮大旅游客运公司,完善旅游配载系统,使公路交通成为我省近、中程旅游交通的主体。鼓励发展水上旅游运输,使其成为我省旅游交通的重要特色和补充。
专栏6: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
1. 旅行社:全省旅行社突破2000家,形成1-2家年营收超过10亿元的大型旅行社集团,5-10家业绩突出的专业旅行社。
2. 旅游饭店:旅游住宿设施总床位数达到100万张,床位利用率达到60%,星级饭店1100家,客房13万间,客房出租率70%。培育1-2个年营收超过20亿元的中高档饭店品牌企业和1-2个年营收超过10亿元的经济型饭店品牌企业。全省拥有10个国际著名饭店品牌,旅游强市均有国际品牌饭店。
3. 旅游景区:景区游客量在“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全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300个以上,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200个左右。培育1-2家知名的旅游景区投资、管理公司。
4. 旅游商品:旅游者在我省的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比重达30%以上。
2. 企业发展。以企业规模、品牌经营、创新能力、企业供应链和国际化为重点,全面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推进旅游企业的合资、并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引导旅游企业尽快完成从非品牌到品牌,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乃至品牌创造型企业的升级,提高企业品牌经营能力。培育江苏10大旅游产品品牌、10大成长性旅游企业品牌、10大创造型旅游企业品牌。提高旅游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等变革,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推进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整合航空集团、饭店集团、旅游景区、旅游中介,以及旅游金融、保险、IT等资源,提高区域供应链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旅游企业跨省、跨国发展,提高国际化水平。
以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心,促进旅游企业发展。优化旅游企业资源与投资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完善绩效测评体系,提高员工素质和执行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支持旅游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发展,提倡旅行社、饭店、购物店联网、连锁经营,增强主营业务赢利能力。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促进大型企业品牌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精细化发展,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四、规划保障与实施
我省旅游业正进入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顺利完成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在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投入、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一)旅游政策支持。
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精神和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强化执行力度,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同时,结合旅游特点,积极研究探索进一步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新政策,在规划、用地、税费、奖励等方面给与更多支持,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发展。
(二)提高旅游行政能力。
旅游行政能力建设是建设“旅游强省”的直接保证。充分发挥江苏省旅游委员会作用,指导全省旅游发展。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健全机构,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发挥社团、民间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的作用,形成大旅游发展机制。完善旅游统计方法,加强旅游卫星账户(TSA)研究和成果的运用,初步形成省、市旅游卫星账户体系,准确测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旅游法治保证。
加大旅游法规的执行力度,实施国家颁布的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做好《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制定《江苏省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管理办法》、《江苏省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江苏省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办法》、《江苏省旅游创汇奖励实施办法》等规章。
(四)增加旅游投入。
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宣传促销、景区开发、产品建设和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旅游竞争力和配套、服务、保障能力,改善旅游发展条件。拓宽投资渠道,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增加政府资金投入,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资、民资和其他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的规模与水平。鼓励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到2010年末,全省旅游投入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有所提高。
(五)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各类旅游人才供给能力,培养更多旅游优秀人才,为建设旅游强省提供人才保障。完成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南京旅游学校)迁扩建工程,建成我省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旅游业产学研水平。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教育培训机构认证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旅游教育培训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实施优质旅游计划。
贯彻优质旅游发展理念,编制优质旅游发展计划,实施优质旅游工程,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以文化做深、市场做透、产品做精、服务做细、产业做强为主攻方向,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旅游目的地系统,着力提升社会、文化环境,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建立旅游企业质量评估体系,培养“首席服务师”、“优秀导游员”、“营销明星”、“星级售货员”,激励员工提供优质服务、超值服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国家标准实施,研究制定旅游景区、旅游商店、旅游安全、家庭旅馆、农家乐服务等地方标准,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旅游标准化体系。构建江苏省诚信旅游服务体系,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加快旅游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投入,推进旅游服务设施技术改造,开发新型高科技旅游产品,提高我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水平。
(七)规划实施。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规划。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协调。本规划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和内容要纳入全国旅游规划和我省相关区域规划与专项规划,与经济发展、城市、国土、交通、环保等规划相衔接,并在市、县(市、区)旅游规划中得到落实,初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旅游规划体系。二是明确实施机构,强化组织落实。省旅游主管部门要在省旅游委员会的指导下,抓紧落实规划,省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地方政府要将相关规划内容纳入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单位,认真部署落实。建立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确保主要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顺利完成。三是建立健全规划评估机制。推进规划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适时调整规划,科学推进规划实施。
|
|